Oddbean new post about | logout

Notes by lavalie | export

 净土法门摄机广、上手易、原理深、真了义,和我们中土众生还特别有缘。好多人他根本不信佛,但是他也听说过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就是和阿弥陀佛的大愿有关的显现。 
 人这一辈子,各种坑是填不完的。不仅这辈子填不完,生生世世都填不完。如果你不学佛不生出离心,就会一直忙于填坑掉坑,永无休息。 
 佛教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中国儒家倒是很相契。儒家向来也主张,上天和神祇都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圣贤,也没有办法把我们变成卑鄙小人,成圣希贤都要靠自己去完成。 
 不要以为有关真相的教法会一直在那里。如果仇视毁谤它的人,远远多过愿意学习接受它的人,它就会隐没。学习机会不是一直都有的。一旦错过,可能就是无量无数大劫,都无法再次相逢。所以,如果想学,现在就开始,去学。 
 菩萨戒,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戒律。从受菩萨戒开始,即使你还没有离开轮回,还在轮回中不断受生,上上下下,但是,即使你受生为一只蝴蝶,你也依然是菩萨。 
 大成就者無恐懼,無需道歉,無需做任何努力,就會像個磁鐵吸引他人。對他人,他是無害的,他沒有任何目的,唯一有的就是菩提心。 
 语言的力量很大。我可以用一句话让你一辈子都很难过。现在不是说PUA吗,PUA就是一种语言的力量,对你说一些话,就能控制你当牛做马,就好像咒语一样。 
 佛法虽然可以当作学术来研究,但是佛法毕竟根本就不是学术。你非要把不是学术的东西当成学术来研究,虽然也可以做成一种职业,但是,毕竟是辜负了佛法,而且误导了别人。 
 学术性有时候会障碍法道。 
 身体是一条船。依靠此船可到彼岸,当然也可以到地狱。在未到彼岸之前,你没必要蹂躏这条船。但是,此船毕竟不是彼岸。到岸了,你不肯下船,那也是到不了彼岸的。 
 需要很大的福德,你才能把一杯水看成是佛母。要知道绝对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这种福德的。很多人打死他都绝对无法接受这杯水就是佛母,甚至连这样观想一下,他都无法忍受而坚定拒绝。 
 龍欽巴尊者說,我所見都是佛。一切都是佛。这就是高级的无上瑜伽密续。 
 在没有上师,没有僧侣为你供奉的佛像开光时,只要妳能想像這就是真佛,這就是開光了。 
 我们经常给法器或者佛像开光。其实,沒有任何事物需要開光,一切都已是開光的。一切都處於明空之中。但你们不知道,因此僧侣们需要通过一个开光仪式,来引领大家见到这个已存在的事实。 
 我们临终的体验,有点像喝醉酒时的体验。有一次我喝醉了,感觉周围的树木都在和我说话,向我传达某种信息,而我也对它们说话,保证把它们的信息传达给全人类。中阴体验就有点类似这种,而且每个人的体验不相同,就如同每个醉鬼的所见境界各自不同一样。 
 观想四臂观音或者千手千眼观音是你的本尊,是为了有力地打击你坚持认为自己就是两臂两腿的生物这种顽固的错觉。 
 我们的思维非常僵化。比如这只汤勺,我们就认为这是汤勺,谁反对我们就会厌恶他,觉得他是疯子,蠢得要死。但是,对一只蚂蚁来说,这只汤勺完全可以是一座大桥或者大坝,也可以是一片湖泊。你能说蚂蚁是不对的吗? 
 只要你是人类,你就一定在寻求什么东西,并且缺乏安全感。欲界众生的特点就是这样。 
 痛苦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它不收你的学费,不需要你尊敬它,也不需要你发什么誓言,也不要你守什么规矩。它总是与你同在,并且教会你很多东西。事实上,痛苦你是逃不掉的。 
 现代人不懂得区分“自信”与“傲慢”,通常把傲慢当成自信,觉得傲慢得很有道理,理直气壮。其实,真正自信的人,他对人是谦恭礼让的,而不是白眼相加或者像只红了眼的斗鸡一样。 
 众生比钱更重要。金钱只能满足我们物质所需、达到物质的圆满,但仅靠金钱,是无法让我们获得悲心、见到真理、获证佛果的,而众生却可以让我们得到这一切出世间的果位和受用。 
 现今人极为重视钱,「钱」本来是得到幸福的一种工具,然而我们却将工具变成幸福本身、变成追逐的目标。 
 天下的麻烦事,多是那些不好好管自己,却专门去管别人的家伙惹出来的。 
 余华老师说,他小时候围观枪毙犯人,一颗小小的子弹,从后脑勺进去的时候只有一个洞,可是把犯人的身体翻过来,却发现子弹造成了惊人的伤害,犯人的前额和脸破碎不堪,前面的洞竟然像饭碗一样大。 
 一本书有时候也能重塑一个作家。 
 #楞严经趣味解

卷七

         在说持诵《楞严咒》的功德之前,有些因缘先了知一下,比如我们在经论中总是听佛说念佛、诵经、持咒、修法的功德利益,而且明确地告知感召的现前果报如何殊胜,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佛所言,甚至毫无感应。其中主要的原因,要么是疑未断尽,带着试试看的立场或半信半疑的心态;要么是有为心太浓,求效之心过切,甚至都没有至心持诵;要么是不够精进,泛泛而行,并不上心。这些都会导致不得现前的感应,切记佛说定“真实不虚”就是了,问题只出在当事人的发心。
         世尊开示持诵《楞严咒》的功德不可思议,从世出世间无所不成。持诵此神咒,首先能够成正等正觉,十方诸佛都是依此密咒成果地正觉,降伏魔军外道,至诸佛国土度化众生,转大法轮;其次持此咒心可以拔济群苦,远离三涂八苦,一切横事诸难,乃至饥渴穷困,都能应念消散;第三,持此咒可以入法王子位,去十方世界奉事善知识;第四,持此咒可以摄受并护念宿世的亲因眷属;第五可以助入涅槃;第六可以护法护戒。
         总而言之,世尊开示如果广说此咒的功德,从早到晚不停地说,经恒河沙劫都说不尽。在三界内的行者如果想得圣果,不持此咒的话,决定难以成就。如果将《楞严咒》写在任何材质上,然后藏在香囊中,哪怕记不住一点咒文,这个佩戴香囊的人能够一生都不受诸毒所害。
         具体分别来讲,自己或者教他人持诵此咒:一者能避诸毒和水火之难,一切龙天、鬼神、恶咒都不能害,一切诅咒、巫术加害此人都不起作用,一切灾变恶星不能起恶念,常有鬼王及眷属守护持咒人;二者能助发神明,《楞严咒》常有八万四千万亿百亿金刚昼夜守护,哪怕有人散乱心持咒,也会守护,何况发菩提心的行者,金刚护法会暗中相助,令人开悟并得神通;三者远离杂趣,持此咒者不会生于恶道、饿鬼,也不会生于贫穷下贱;四者常生佛前,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修福,十方诸佛也会回向持咒行者,常生佛前;五者戒行成就,罪行消亡,持咒让破戒者得清净,无戒者得戒,一切所犯破戒之罪,不问轻重一时消灭;六者宿业消除,读诵、书写、随身带、安放住处,哪怕有无量罪障,也皆可消除;七者所求遂愿,求子女、求长寿、求健康,皆能遂愿,其人命终之后,可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八者安护家宅,写咒放在城门,或者佛塔、法幢,让国土众生恭敬礼拜,一切灾厄皆可消除,而且能使五谷丰登,人民安乐;九者镇诸恶星,持咒可以有效遏制恶星,也让人民不遭灾变,比如常说的所谓犯太岁。
         从修行而言,世尊说此咒,主要为保护初学的修道人,能够顺利进入三摩地,消除违缘宿业。如果行者能如轨建坛,持戒清净,持此咒不生一点疑心、退心,如若此行者现生不能悟道的话,十方诸佛就都成妄语。可见,能否具足上述一切功德,取决于是否具备金刚信心。 
 没有贪,就不会嗔。你一定是贪什么东西,所以得不到就会生嗔恨心。嗔就是贪的另一个面向。贪和嗔就如同手掌和手背,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最可怕的世界观,还不是从未见过世界,仅凭几部抗日神剧就建立起的世界观,而是看遍世界但却从未看破世界的世界观。

正确的世界观是什么呢?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世界。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楞伽经》中说:如来者,真实真如增语。(如来,就是对真实存在的事实真相的称呼)。 
 那时候的生活明明过得贫困艰难,但是,感觉上却远远没有今天的生活这样困苦艰难。
那时候,很多人家的厨房都是烟熏火燎的,厨房里有黏土做的土灶台、房椽上堆放着柴火、还有一个挖出来的地塘,里面烧着火,从椽上垂挂下来一个铁钩,上面挂着一个大茶壶。
人们用燃烧缓慢的松枝结生火,鼻孔和脸总是被熏得发黑。煮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就白烟缭绕,整个村庄看上去有点仙境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的烟火气。
这些松枝结在晚上也作为灯使用。
而最重要的是,全家人都会聚集一起用餐。
吃过晚饭之后,大人们会讲一些民间传说,有时候会讲一些聊斋风格的鬼故事。
同一个故事会被讲上百次,而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从不感到厌倦。
如果家里有读书的孩子,就会供养他一盏无烟的、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令年龄更小小孩子们感到新奇,成为他们好好读书的动力。其他的人,就使用松枝结的灯,或者就用月光来度过夜晚。 
 佛处在任何众生之中都毫无畏惧,就如同狮子王处在一切小动物的群体当中一样,根本没有畏惧。 
 即使是一个惯偷,别人偷走他的东西时,他也会觉得不高兴,会愤怒。 
 自利圆满,成就佛的法身。
利他圆满,成就佛的化身。 
 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曾经从任何事物中得到真正长久的满足。 
 唯一不会误导你的,就是事实真相。想要不被误导,只有一条路:亲证事实真相。 
 虽然我们从来不知道佛性,也不接受佛性,但是我们从来就是佛性,从来也没有与佛性分离过。 
 造成宗教和宗教之间、学派与学派之间差异的,主要是见地。 
 积聚福德资粮与清净染污障碍其实是一体的两面。 
 法道是喜悦的。顺应真理,符合真相,一定是喜悦的。 
 有时候,我们和僧团里的某些成员个人关系良好,我们对他很有感情,因此我们供养他。这也是一种福德。
但,供养僧团的正确发心,是愿令一切众生都从幻觉中觉醒,见到事实真相的全部,是愿有关事实真相的教导恒常流传世间。以这样的正确发心供养僧团,不仅是福德,更是功德。 
 你是否发心护持僧团住世,是你的因果。僧团中的每个成员是不是如法修行,自是僧团各个成员的因果。因果不会错乱。 
 佛法的隐没,是从僧团的隐没开始的。僧团住世,不管他们本身修行好还是不好,这个住世的形式,就是佛法还在世间传播的标志。护持僧团的存在,就是护持佛法在世间的传播。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众生相续》。

佛说:又,富楼那啊,想要明了众生所起的妄因,并非他物,乃是妄觉自己有明的本能,此即为其“咎”之所在。能明及所明二妄既已成立,其所明之理体病不能超逾业相之范畴,因为这个因缘,能闻之性所听闻者便不出声尘之限,能见之性所见者,即不超逾色尘之局。于是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所妄明之妄尘皆各成就其各自的范畴,互不相通,由是将一精明之体分开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种用途,这就是一精明分隔为六和合之用的原由。

卵生胎生之类的众生因为同业而互相缠缚,而湿生、化生之类的众生则以“合、离”而成其变化。中阴身于有缘父母处见到一点微明之色相发出,由于此明而见妄境,其欲想便成。此中阴身若与父母为有互异之见,则成憎恚,而投生为怨亲之种;若与父母为同想,则成爱,而互为亲爱眷属之种。亲子关系在投胎的时候的那一念就已经确定基调了。流注此爱恨意而成种,拿手此爱想为胎之亲因,以父母肉体不可描述的行为之发生为助缘,因而吸引过去有同业缘的中阴身入胎,固有因缘而出现最初的受精卵和胚胎等胎中相。所以说,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四类众生,都各自随其业感所应。

卵生的众生惟由乱思之想而出现,胎生的众生由亲爱迷恋之情而出现,湿生的众生由与外境暖湿之气分和合而感现,化生之众生因为喜新厌旧、离此托彼相应而出现。

此中,于累生累劫之种,众生的情、想、合、离的状态,更相变易,并非一定。四生所有受业报之众生,皆随逐其善恶业感,或飞或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而生灭不断。 
 我们在讲课之前,会使用一些水晶灯、花瓣、蜡烛、古琴等工具,就是为了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更深刻的有关这种讲课活动的记忆。随后,在讲课中你都认真听了,或者听着听着心猿意马了,你并没有听懂,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然后,你从这里走出去,投入社会的丛林厮杀,患上抑郁症。未来可能有50亿年,你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再然后,可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听到一段古琴,突然之间,你有关今天听课的那些记忆被勾动起来了,你觉得莫名的亲切熟悉,然后,你重新开始进入那时的佛法课堂,如果那时候碰巧还有这样的课堂的话,继续今生没有听懂的课程。
所以,即使你只是来这里参加了一下,什么也没听懂,在这里待了一个小时,留下了很多有关本次讲课的印象和记忆,那么,这件事情,也对你无穷的未来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能够接受不思议的事物,是有大福德的体现。 
 我们在这边其实都挺安全的,因为大家都只有两只脚。如果今天出现了一个三条腿的人,可能你们有些人就决定明天不敢来了。
但是在《华严经》里面有非常多的弟子,他们都没有下半身的,他们有些人的下半身就只是一团云雾,那其他人的下半身可能是蛇、是马、是各种东西 ,他们会互相交谈,他们之中没有人会一直盯着别人的下半身在看。
这些事情对我们很多这种心量非常狭小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你想要真正的去领会什么是不可思议的事物,《华严经》就是大家应该去阅读的。《华严经》会把爱因斯坦变成幼儿园程度的人,它会让我们所有珍视执着的事物都变得可笑。 
 在生命中,我们忙忙碌碌地做过很多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玩游戏,唱歌跳舞,社交,剧本杀,旅游,摄影绘画,养宠物,恋爱结婚带孩子,寻求事业成功和职务晋升等等。但所有的这些我们热衷的事情都没有把我们带离生老病死的轨道。我们就像漂流在生死瀑布中的小船,跟着巨大的瀑流,越来越接近悬崖,然后和前面的人一样,从上面摔进深渊。 
 就我的记忆和历史知识所及,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挑动了无数次的战争,目的是为了要获得所谓的和平。 
 即使我们不接受戒律,我们也从来不是自由的。 
 菩萨的六度万行,对于证悟真如,一点也不能缺少。《宝性论》中,弥勒菩萨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一个国王要画像,请了很多专业画师一起来合作画。有的画师专门画眼睛,有的专门画耳朵,有的专门画身材等等。如果缺了其中的一个画师,这个画就完工不了。菩萨的六度也是如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缺一个,也不能成佛。 
 有的宗教可能注重供养的行为,超过供养的心态。但是,在佛法中,供养时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用错误的心态供养,和用正确的心态供养,结果差异巨大。什么是最正确的心态呢?就是怀着愿令一切众生都如实知道事实真相的心去行供养。 
 如果我们发不了菩提心,至少要抱着一种不伤害其他生命的发心去读过一生。 
 在缅甸和斯里兰卡,还保留了全民恭敬供养僧团队的传统。泰国曾经也有这样的传统,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盛,这种传统已经式微了。
在缅甸,僧团严持佛陀时代的戒律,每天托钵进城,接受大众的供养,做大众的福田,给大众培植福报。
在日本,佛教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如果要想提前看看灭法时代前期的佛教是什么样子,就可以去看看日本的现状。
现在的日本,把美国顶在头上,把欧洲放在心间。他们过去从东方文明中吸取的精髓部分,已经所剩不多了。
不能说日本已经没有真正修行的僧人,但差不多可以说,日本已经较少有佛陀时代的那种僧团。早在织田信长的时代,和尚就可以结婚了,还深度卷入政治阴谋,甚至组织自己的僧兵武装,参与地方权斗什么的。现在的很多寺院,都是家族传承的私产,和尚结婚,在生下的儿子当中选一个,继承寺院。和尚变成了一种社会职业。如果你有钱,也可以买下寺院。有的寺院为了维持生计,在里面开设民宿,如果你住在里面,要随着寺院的起居作息表而作息,比如早上三点就起床,还会发给你一把扫帚或者一块抹布,让你打扫寺院的卫生。早上四点,房客要上殿坐香,坐一炷香才允许离开。早上六点吃早饭,早饭很好很干净,量也只够维持你基本生存,仪式感很足,你会产生边吃边禅修的感觉,这个倒还多少有一些度化众生的意思在。最令人惊讶的就是在寺院里开设酒吧。事实上有个很时髦很先锋的酒吧就开设在京都的一座禅宗的寺院里。 
 令一切众生从幻觉中彻底觉醒,这是我们生命中所能发的最好的愿望。 
 菩提心,是我们可以给与一切生命的最高的礼物,没有比这个更有用、更好的礼物了。
给予其他众生财富,未必能带给他好的命运,有的人他若不发财,只是个勉强度日的人,他还不会犯什么大错误,造不了大恶,害不了很多人。可是他若发大财,那就坏了,会把自己、子孙、他人和社会都害得很惨。
给予众生健康长寿,也未必是有利于他。有的人如果早点死了,对他自己、他的家庭和社会都是好事,比如希特勒。
只有菩提心是纯利无害的。 
 在佛教中,能带你接近事实真相的,就叫做善。能带你更加远离事实真相的 ,就叫做恶。 
 nostr:npub1r5juguz5gu5lrp9tlxgssvwmcz59nt7c796sqvmfugkm4d8cz72sl04p3g 不知道我的朋友会转... 
 @bc1c7188 努力修行,开了天目,就能看见了。 
 圆霖法师记录过他听闻的一件事情。圆霖法师有个同乡,名字叫周秉金。1978年国庆节的时候,圆霖法师生病住院,这位周老乡就来医院探望,向圆霖法师说起他的往事。圆霖法师就把他的口述记录下来。
这位周秉金老先生当时64岁,是安徽宿县人,不识字。他清楚地记得,前生的家在灵璧县三十里的王庄,前生的名字叫王士章,是一个瓦匠,前生去世的时候是42岁。当时是农忙季节,王士章放下瓦匠的活儿,回家帮家里人春播,在田里耕种。这时,他看到前面的犁上的牛梭子歪了,就跑去扶那个梭子,结果脚下一滑,就突然倒地。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脑袋磕到了田埂上的一块石头,已经死掉了。他只看见四周的乡亲邻居们都跑过来近前观看,议论纷纷。他不知道大家跑来看什么,就问大家,结果一个人也不搭理他,就好像没听见他的发问一样。他觉得很生气,大家都是熟人亲戚邻居,竟然没人理我,一生气,他就离开了。走动的时候,自觉如同风飘一样,脚不着地。走了一会儿,他觉得有点困困的,就坐下来在田埂上打个盹。不一会儿就听耳边有人说:恭喜啊,是个男孩子呢。一睁眼,身边全都是不认识的人,自己的衣服裹在身上,绑得紧紧的,动也动不了。再一看自己的手,小小的,吓坏了,就开始哇哇大哭,一听竟然是婴孩的哭声。母亲给他喂奶安慰他,可他觉得我这么大的人了还要吃奶,真是丢人,可又说不出来,只好更大声地哭。生下来三天,他就会说话,父母吓坏了,以为是妖怪。他一说话,父母就打他,阻止他继续说,打了几次,他就学乖了,从此就不说话了。父母给他取了小名:迷糊。当地的传说,小孩子生下来就会说话,是前世没有喝孟婆汤,不好养活,留不住,所以父母要打他。等他到了七八岁,村里的教书先生给他取了大名,叫周秉金。
长到16岁,周秉金亲自跑去灵璧县的王庄去察看前生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到那儿一打听,果然都如他所记忆的。当时庄子上的人都来看他。他都认识那些人,可是那些人不相信他说的话,怀疑他想来骗家产的。他原来家里的人更是怀疑他是骗子。这时,他想起原来家里有七亩地的地契,是他亲手藏在堂屋的墙壁中的,别人都不知道。于是他就告诉大家,大家去堂屋墙壁中一找,真的找到了地契,这时家里人才相信他却是是王士章转世的。后来,两边的家里就经常互相往来。1975年前后,他还回灵璧县老家去探亲过。
圆霖长老记录,这位周秉金老先生,解放初期担任过区长,做事很认真,在乡下口碑很好,德高望重,现在已经退休,目前的家距离灵璧县前生的家只有60公里。 
 圣人是什么人?圣:至为明白,就叫做圣。圣人就是至为明白之人。明白什么呢?明白事实真相。对事实真相至为明白的人,就是圣人。 
 选择跟随什么样的老师,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也可以说,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押注。选对了老师,轮回的解脱就胜利在望,选错了老师,亿万劫过去,你可能还在轮回中上上下下受尽各种生命的痛苦。这一注能不能把宝押对,全看每个人过去无量劫以来积累的善根福德。
初学佛法的人,根本无法判断谁是善知识,谁是恶知识,这个时候他的押注,全靠过去世的善根福报。
选择老师,是决定法身慧命的全部。
跟着一只野狗到处跑,你最后会发现一堆屎,野狗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但对你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由于我们学识过人,我们会产生一种幻觉,觉得自己高于芸芸众生,产生出学者妄自尊大的过患。即使我们是著名佛教学者,我们也要高度警惕,把对佛教的知识变成喂养我执的食物。 
 放假的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要放下假的东西。 
 世间对于“成功”的定义,是非常可疑的。比如说,假如许家印和马云不曾那样成功,他们今天也不会是这样。又比如说,你错过了一班公车,从而没赶上一趟飞机,这被你视为是一种小小的失败,但是,30分钟后你从网上看到,你原本要上去的那趟航班坠落了。
在能完整见到全时空之前,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我们拼命去追求的成功,可能正是悲惨的失败本身。 
 内在的智慧和慈悲增长,是佛菩萨可以给予我们的最大加持。 
 在这样的时代,认真修法,是我们能够为世界做的最好的事情。对世界上充斥的各种传染病、战争冲突,事实上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修法。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只做了几个小时的共修,其实,根据蝴蝶效应,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因为这几个小时中我们的选择而发生了改变。 
 从度化众生的角度而言,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本地化。要知道,正是因为赤松德赞国王要求大家以藏文来修持佛法,而不是以梵文修持,西藏才能完全地成为一个佛教地区。同样,如果我们今天在汉地,把懂梵文作为佛教的入门门槛,佛教很快就会沦为一种小众的专业研究,比如北大梵文研究这种项目。只有入乡随俗,借用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才能和更多的众生结缘。 
 积累福德有很多的方式,比如礼拜、供香、供水、唱诵、当义工等等。但是从更高层次上来说,忆佛念佛是更重要的积累福德。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忘记事实真相,不断地忘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忆念其自己的真实性。 
 菩萨在修行中需要积累海量的福德。积累海量福德的目的,不是兑换成世间的享受、成功、名利地位、健康长寿、眷属和谐等等。积累海量福德的唯一目的,是增长了知事实真相的能力。 
 对人类来说,能力很重要。比如说,你能够在豪宅里生活,这是一种能力。你可以只依靠一个行李箱就生活下去,这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去上学、找工作,结婚,结婚之后还离婚,这都是为了有能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你结婚的时候,你获得了某种能力。但是当你离婚的时候,你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能力。

因为能力不同,所以,有些人对做什么事情都感到很自在,有些人则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很愤怒或者很厌烦。

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不是要去寻找那种凡俗的能力,我们要寻求的是:能够了知事实真相的能力。了知事实真相是最重要的目标。能够了知真相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 
 为了度化不同的众生,登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和诸佛都要化现成不同类别众生的样子。比如,要度我们这样子的地球人,就需要化现成地球人的样子,看上去和我们一样。为了度化某些只有一个手指头大的星球上的众生,也就要化现为他们那种微小迷你的样子。但是,又不能完全和凡夫一样,因为凡夫都是以貌取人的,眼窝浅。比如说,佛化现在古印度为人类的时候,要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比所有人都更加的庄严圆满,让人一看就心生恭敬,心生爱戴。 
 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完全不能区分十地菩萨的度化众生的功德与佛度化众生的功德有什么差别。但是,和佛无边无量的度生功德相比,佛的功德犹如无尽的大海,而十地菩萨的功德只如同牛蹄印里积水的一点小水洼。佛的功德有如同无量的微尘,而十地菩萨的功德只是一小坨泥巴。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世界相续》。

佛说:由真觉之体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晦昧之空,明与昧相待互相侵夺而成摇动之风相,故有风轮成就,执持世界。故世间诸风为妄心动荡之业感所成。因空昧觉明,明昧相倾而生摇动之风大;次由坚固执著之心,必欲明晦昧之空体而成立质碍。彼金宝者,为依无明妄觉所立之坚相,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执妄觉所立之金宝既成,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亦已出,风与金相摩擦,故有火光为变化性。也就是风金相摩而变化出火。世间之诸火,不离妄心之摩擦而成,可见火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之热相业感。金宝之体明净,遇热能生润湿之气,以火光上蒸于金,故有水轮含十方世界。

火之性为上腾,水之性为下降,水火一升一降,交互发生,因而成立坚碍之质,而为器界之本,其卑“淫”之处积水而为巨海,干燥之处着为土洲或者沙漠。因为这个缘故,大海中因为本质含有火的气分,故而海中会有火光常起(海底火山),而那些洲陆种,本质含有水的气分,所以江河常于陆地中流注。若水的势力弱于火,则结为高山。因为山石的本质中含有火之气分,所以相击成焰,若融则成水,因为本质中也含有水之气分在故。如果土的势力弱于水,水势强盛,则抽拔泥土精华而为草木,是故树林草木茂盛积聚,若遇火则烧成土,因为草木的本质中也含有土的气分故。草木若因为狡榨则成水,因为草木的本质中也含有水的成分故。

如是,交互不断的妄心与妄境迭相发生,更递相为万化发生之种子。因为这个缘故,而令世界相续不断。

以上为器世间相续之源。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境界为缘长六粗》。

如前文说过的,三细相在心中自生扰乱,互相对待而转生劳虑之第七识(俱生法执)。劳虑既久,分别法执便引发依尘分别之第六识(俱生我执),计著我、我所,更而假立名言,循名取实,自相混浊其心水,起分别我执,由是引起根本之尘劳烦恼(第五粗:起业相)。于是,犹如忽然而起,有相之处即成为“世界“山河大地,静而无相之处即成虚空;虚空即为同相,器世间则为异相,而彼无同无异之相,即是诸众生,因而世间之“真有为法”于此完全显现。

这节经文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境界为缘长六粗”。历来诸家注释,注释此段经文,都会配合起信论之三细、六粗而探究讨论。

三细相:
1、业相——相分
2、转相——见分
3、现相(境界妄现)

1-3都是第八识的活动。

六粗相:

1、智相(俱生法执)
2、相续相(分别法执)
3、执取相(俱生我执)
4、计名字相(分别我执)
5、起业相
6、业系苦相。

其中1-2是第七识的活动;3-4是第六识的活动。 
 #楞伽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无明不觉生三细》。

佛告诉富楼那及大众说:真觉并非是所明之境,但以因无明妄动、起心欲加明于觉体上,因而反将本觉立为欲明之境,这就形成的第一细的业相——相分。所欲明之境既已妄立,于是便生出你的妄能,这就形成第二细的转相——见分。因此,于第八识本无异同之相中,令炽然现成有殊异的世界相,这就是第三细现相——境界妄现。于是,又为了异于彼炽然所成之殊异境界相,因相对于有种种差异的器世间相而立同相之虚空;接着,同相之空与异相之世界又辗转互相发明彰显,因此复立无同无异(非同非异)之众生相。

在这一段经文中,如来开始回答富楼那,于如来藏清净本然中,为何会有众生、国土;而且,即使有众生国土,这些众生国土还是如来藏自心所现,所以其体还是毕竟清净的,只是众生迷之又迷,复生贪染,故令其妄有染污,此妄又复累劫积习,于是非染成染,染之又染,故积习难返,所以累劫现于自心现量中轮转不息,不能自悟,不能自出。

这一节经文所示,是众生的第一重迷。《大乘起信论》中把它成为“无明生三细”。所谓“三细”,是于如来藏清净法体中,依无明力,起一念妄动,欲有所见,于是转第八识为阿赖耶,而成立相分(所见相),这就是三细相中的第一细业相,也称为无明业相。

有所就必定要有能。现在既然已经有了所见的相分,于是又一转,在成立了能见的见分,这就是第二细的转相(义为清净心体为有能见分)。有能见、所见的见相二分之后,于是又一转,小儿成立异相、同相、非同非异之世界、虚空和众生相,此即是第三细之“境界妄现相”,简称“现相”。

所以,本经下面有偈颂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这都是在说从真起妄,而妄有之虚空、世界及众生,实都是自心所现。

又,此处的虚空、世界、众生,指的都是细境,那么与尘境有何差别呢?这些细境,只在本识中结暗为色,即根身、器界与种子三类的性境,作为尘境指胚胎而已。依此细境之胚胎,再长养出六种尘境,所以,《大乘起信论》称之为“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这个意思。 
 就像阳光下漂浮在空中的灰尘,并不能污染虚空,众生的种种烦恼妄想,也不能污染佛性。 
 就好像大火能够烧掉森林,但是烧不到森林所处的空间。凡夫也为贪嗔痴等诸烦恼所折磨,但是贪嗔痴实不能改变众生本有的佛性。 
 杂染是可以去除的,但是无染是不能去除的。因为无染是本性,所以无染不能去除。 
 因为众生死活都不接受自己本是如来,佛只好一步步地方便说,一个一个台阶地接引众生来接受自己本来就是如来。佛首先顺应众生的知见,众生说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佛说,好,你就是普通老百姓。你之所以是普通老百姓,是因为你有一样东西叫做无明,这个无明就像乌云蔽日一样,遮挡了你本有的佛性光明,你要好好修行,把这个乌云拿掉。也就是佛先姑且承认凡夫是不净,然后教凡夫清净不净,最后得到清净以后,凡夫才明白原来本来就是清净的。就好像我们擦窗玻璃,开始认为玻璃脏了,要把脏玻璃擦干净,擦完才明白,原来玻璃本来干净,也没有擦过玻璃,擦的只是玻璃上的灰尘,这个灰尘从来就不是玻璃的一部分,就算蒙尘的时候,玻璃也从来没有不干净过。 
 如果我们不是本来就具有觉知事实真相的能力,我们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觉知事实真相。正因为我们本来就具有和如来一模一样的觉知事实真相的能力,所以才能和佛一样地如实觉知事实真相。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开始学习《楞严经》的卷四第三章《审除细惑,开示三如来藏》。

先学第一部分《陈述二深疑》。

 这时,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论议第一)”的富楼那尊者(满慈子)就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对佛陀说:大威德世尊,您善于为众生开演如来所亲证的事实真相。

大威德:威:指佛陀能折伏一切凡夫知见;德:指佛陀的福德使得佛陀能够摄受一切众生。佛的威和德都无上,故称为大威德。密教中有一尊明王,称为大威德明王,是西方阿弥陀如来之明王,是武大明王之一。

富楼那继续说:世尊经常向人介绍说,我弟子中富楼那最善于说法,而我如今听您老人家开示了上述精微奥妙的甚深佛法,我却还是感觉像耳聋的人在百步之外听蚊子哼哼唧唧一样,没听明白。如来藏这种深邃的教理,对我而言,之前从来没听说过。世尊您虽然已经宣说了万法都是如来藏性,四大七大都圆满周遍,让我去除了心外有法的法执,但是,我觉得还没有详细地了悟此中的微妙究竟处,远远没有到无惑的境地。世尊,像阿难兄弟这样尚未证到阿罗汉果的大众,虽然听佛说法之后,了悟了真心常在,但是在习气上有漏未断。而已证阿罗汉果的兄弟们,虽然已经断除了有漏的烦恼,但是对世尊您开示的如来藏甚深法义,还不是很明白,心中还有怀疑、犹豫萦绕不去。

接下来,富楼那尊者问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如来藏本净,为何有为迁流?

富楼那尊者问:世尊,我对如下的问题还有疑惑:如果说世间中一切根尘识、蕴界处、一切诸法都是如来藏之自体,各各本来清净,从本而然,那为什么还会突然生起众生生活于其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众生的种种身体?为什么这些现象还会迁流不息,不断循环往复呢?众生还会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轮回于六道三界呢?

第二,五大如何周遍圆融?

富楼那尊者又问:我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如来说,地水火风四大种的本性是圆满周遍的,又互相容摄,互不障碍,其体湛然常住,不生不灭。世尊,就好像您说的,地大之性周遍一切处,那我就不明白了,那法界之中怎么还会有空间容纳水大呢?若水大之性周遍法界,那法界中有怎么会有空间来容纳火大呢?水火之性既然不相容,您又为什么说水火二性都可以周遍法界,而且不会互相障碍呢?而且,如果地大周遍法界,那虚空又怎么会存在呢?地大和虚空之性也是互相障碍的啊?我听是听了,可是心里还迷糊着呢。惟愿如来大慈大悲,再为我和一切大众开解心中的疑云。

富楼那尊者问完问题,就五体投地,恭敬渴仰地期待谛听世尊的开示教诲。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开始学习《楞严经》的卷四第三章《审除细惑,开示三如来藏》。

先学第一部分《陈述二深疑》。

 这时,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论议第一)”的富楼那尊者(满慈子)就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对佛陀说:大威德世尊,您善于为众生开演如来所亲证的事实真相。

大威德:威:指佛陀能折伏一切凡夫知见;德:指佛陀的福德使得佛陀能够摄受一切众生。佛的威和德都无上,故称为大威德。密教中有一尊明王,称为大威德明王,是西方阿弥陀如来之明王,是武大明王之一。

富楼那继续说:世尊经常向人介绍说,我弟子中富楼那最善于说法,而我如今听您老人家开示了上述精微奥妙的甚深佛法,我却还是感觉像耳聋的人在百步之外听蚊子哼哼唧唧一样,没听明白。如来藏这种深邃的教理,对我而言,之前从来没听说过。世尊您虽然已经宣说了万法都是如来藏性,四大七大都圆满周遍,让我去除了心外有法的法执,但是,我觉得还没有详细地了悟此中的微妙究竟处,远远没有到无惑的境地。世尊,像阿难兄弟这样尚未证到阿罗汉果的大众,虽然听佛说法之后,了悟了真心常在,但是在习气上有漏未断。而已证阿罗汉果的兄弟们,虽然已经断除了有漏的烦恼,但是对世尊您开示的如来藏甚深法义,还不是很明白,心中还有怀疑、犹豫萦绕不去。

接下来,富楼那尊者问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如来藏本净,为何有为迁流?

富楼那尊者问:世尊,我对如下的问题还有疑惑:如果说世间中一切根尘识、蕴界处、一切诸法都是如来藏之自体,各各本来清净,从本而然,那为什么还会突然生起众生生活于其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众生的种种身体?为什么这些现象还会迁流不息,不断循环往复呢?众生还会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轮回于六道三界呢?

富楼那尊者又问:我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如来说,地水火风四大种的本性是圆满周遍的,又互相容摄,互不障碍,其体湛然常住,不生不灭。世尊,就好像您说的,地大之性周遍一切处,那我就不明白了,那法界之中怎么还会有空间容纳水大呢?若水大之性周遍法界,那法界中有怎么会有空间来容纳火大呢?水火之性既然不相容,您又为什么说水火二性都可以周遍法界,而且不会互相障碍呢?而且,如果地大周遍法界,那虚空又怎么会存在呢?地大和虚空之性也是互相障碍的啊?我听是听了,可是心里还迷糊着呢。惟愿如来大慈大悲,再为我和一切大众开解心中的疑云。

富楼那尊者问完问题,就五体投地,恭敬渴仰地期待谛听世尊的开示教诲。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阿难明心发广大愿》。

这时,阿难和与会大众蒙佛慈悲开始如是微妙法义,都完全了悟了,因此而得身心清净,开阔无边,证得自在无所罣碍。不止是阿难一人如此,与会大众皆得了悟,自知无始本具的如来藏真心遍满十方,而得睹十方虚空,如观手掌中的树叶或果实,看得清清楚楚,从而顿时了悟了一切世间有情、无情、身心、世界,一切凡夫以为存在的东西,都不过是本觉的“菩提妙明觉心”,无二无别。此真心纯精普满,含容包裹十方世界。

反观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犹如十方法界的广大无限虚空之中飘荡的一颗灰尘,极其渺小,看似有,又还无。有如同湛然不动的巨大海洋之中的一个小小泡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大众觉悟了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明白了本具的真心本来常住,不生不灭。

于是,阿难及与会大众都极为踊跃欢喜,好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无量的珍宝一样。阿难代表大家恭敬礼佛合掌,说了一段偈颂,来赞叹佛的教化功德,来表达了悟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赞叹佛陀教化众生认识到四十真相的功德,说如来是妙觉湛然,总持一切智,如如不动的本尊,究竟一切坚固的首楞严王,是世间最为稀有者。如来消除了无始劫来的以梦为真的颠倒想,让我们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证,而得顿获本具之法身。

阿难说,愿我从今以后速得佛果菩提,成菩提实之王,于一切法得自在,自证以后,还以自所觉法而广度恒河沙数之一切众生。

阿难说,我愿将此智慧和慈悲的两种深心,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回向功德,就是真正的报答佛陀的接引教化之恩。请世尊为我作证明,我今在佛前发下弘大誓愿:即使在五浊恶世,我也誓愿率先化现其中,以度众生。只要还有一个众生没有得度成佛,我就永远不舍离众生,绝不独自去入涅槃,去享受安乐清净的境界。

阿难说:如来为具足智慧福德,能破除众生最底层最细微的迷惑的“大雄”,具有能救拔一切众生到毕竟安乐彼岸的“大力”(十力具足),更具有能给予众生究竟安乐的大慈和能拔除众生一切苦厄的大悲,祈请如来进一步地为我们拔除最细微的无明迷惑。

阿难说,从今以后,纵然是空性可被销亡,我们坚固如金刚钻的大乘胜义菩提心也绝不会动摇,绝不会消亡。虚空有尽,我愿无尽。

这一段偈颂在佛教历史上非常著名,引用者众多,很多句子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比如: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这都是我们在日常课诵中经常背诵的金句。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识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佛说:阿难,六识之了别性实无所生之源,识非是任何一法所生,乃以六根攀缘六尘,幻妄而现出,与六尘观待而成。尘有则识有,尘无则识无。你现在遍观本次法会的与会圣众,你试着用眼睛循序历览,眼睛向周围巡视的时候,就好像风景在镜中显现一般,无须别作判断分析。这就是说,眼睛看到外物的那一刹那,都是现量的感知,并没有掺杂第六意识的分析判断,就如同镜子映像一样。可是,第二念起时,眼识就生起了,不可思议地跃然而起,于中分别判断,这个是好看的,那个是不好看的,这个是近处的,那个是远处的,这个人是老张,那个人是老王,那个是老王的猫猫等等。

这个识的能了别觉知之性,是从眼根中产生的呢?还是从尘相中产生的呢?还是从虚空中产生的呢?还是无因突然而有的呢?

阿难,如果你认为这个了别觉知之性是从眼根产生的,那么,眼根就不需要外境界来接触,就应该可以自己产生眼识了。但实际上,如果眼睛接触不到任何可视的对境,则眼识也无从生起。没有所见,能见就无法产生。能见都产生不了,你怎么还能说这个了别觉知的识是从眼根生起的呢?

如果你认为这个识性是从尘相中产生的,那就不需要眼根,外面的景物也自己能生起眼识了?外面的风景都是无情物,无情物怎么可能产生有情性质的眼识呢?如果无情物也能产生识,那有情和无情还有什么分别呢?所以,识性也不可能从尘相产生。

如说识性从虚空产生,那虚空就不是我们认知的对象了,就变成认知的主体了,那虚空产生的眼识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而且虚空也本是无情物,又怎么可能具有有情才有的认知功能?而且虚空本无一物,那这个虚空产生的识又去识什么呢?可见,识性也不可能从虚空产生。

说识性无因突然而有,那就更不靠谱了。如果无因而有,大白天也能产生黑夜的眼识了?就是大白天眼识也能把它看成是夜里了?所以无因生也是不可能的。

阿难,你如今再仔细地观察审思,能见所依托的是你的眼睛,所见的尘相则属于现前之境,在此等前境中,可构成形状的则成为有相之色,而不能构成形状的,就成无相之虚空。既然这样,那生起眼识的缘到底是什么呢?是有相之色产生了识性,还是无相虚空产生了识性?故而可知,根尘色空,单一的缘不能产生识性,多缘和合也不能产生识性。

那么,事实就只剩下一个:识压根就没有产生过。

如果此识心本无所从来,则非因缘和合而有。当知,这个识性,也就是见闻觉知之性,同样是圆满周遍,不观待因缘而有的。这个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中的“识“本来就是如来藏性的功能,周遍法界,本无生灭。

阿难,只因为你的心太粗太乱,所以不能看清楚这个识性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除了如来藏的本能,别无他物。你仔细地观察一下,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的识心,究竟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说相同,那六根各有各的用途,六识各从六根处产生,各个差别。如果说不同,它们又源自同一识性。你再仔细地观察,这个识性是空是有?如果是空,那它却是发挥了识别的作用。如果是有,让你找它出来指给我看,你也找不到它到底在哪里。所以,这个识性是非空非有,非一非异。要满足这几个非的条件,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这个识本来就不存在,本来就没产生。只有压根就没这东西,才能远离异同空有等种种戏论。

阿难,你原不悟真理,所以不了知,众生本具之如来藏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之真知,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其性微妙难觉,其体湛然常寂,本来周遍法界,含吐十方虚空,宁有固定的方所乎?实乃九法界众生各各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其如来藏中幻化业报之识大。

然而世间凡夫、外道、二乘、权教之人,因为见不到真理的缘故,无知蒙昧,而将识大误以为是因缘和合而产生,或者误以为是无因自然而有,凡此种种都是凡夫的妄想分别,是遍计所执自性,但有虚妄名相言说,都无实义。 
 出家人每天五堂功课雷打不动,这就确保了每天都能积累福德,正闻熏习。在家人虽然环境差一些,做不到五堂功课雷打不动,也应该因地制宜,坚持自己的日课,坚持不懈,至死方休,这才不辜负得一番人身。 
 今生如果不往生西方,以今生修行的功德,来生必生富贵家。生到富贵家又有几个能不造恶业的呢?纵然一生不堕落,两生也必保不住,福报耗尽,还堕恶道。为何不求生净土,一劳永逸啊。 
 凡夫的业力不可思议。有一位女居士,本来是很虔诚的佛弟子,修行也很努力,后来遇到一个男人,一见钟情,爱得不得了,就跟男人结了婚,跟着他回菲律宾去了。到了菲律宾才发现,原来男人的家族是开养鸡场的,给炸鸡店供应鸡肉。男人的父母希望他们结婚之后回来继承家业,把养鸡场再发展壮大。这就是杀生的事业啊,就好像嫁入了屠夫的家庭。这时,她只有两条路可选:1、离婚走人;2、留下来参与杀生的事业。她左思右想,始终不舍得离婚走人,就只能留下来做了杀生事业的老板娘。从此以后,她每天的吃穿用度,都来自于其他众生的痛苦、恐怖和死亡。表面看来,我们世间人会觉得她很有福报,嫁了有钱的人家,做了老板娘,但实际上,是堕入了不断杀生造业的罪恶深渊。 
 六祖慧能大师当年到黄梅来找弘忍法师学习的时候,还没有出家,还是一个居士。弘忍法师就问他,你来这里,欲求何物?慧能大师就回答: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我们居士都要以慧能大师这个掷地有声的回答为标准,为榜样,亲近三宝,不求余物,唯求做佛,唯求护持成就出家人成佛。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如果居士到寺院,只为求世间福报,求感情寄托,求附庸风雅,那都是来玩弄佛法的,非常可惜!非常令人痛惜!
有些道风严谨的道场,就很注意保持出家人和居士之间的正当道业关系,防止走偏。比如,有居士晚上买了蛋糕来给师父庆贺生日,负责人就说,出家人应该过午不食,你们这是来破坏出家人的持戒,如果出家人破戒而有不好的果报,你们要负责任,是你们害的。大家不要害师父,也不要害自己。又比如,有居士要请某个师父出去到素食馆吃饭,负责人就不同意,说:你们不懂出家人应该安心办道吗?道业不成,吃那么多有什么用!怎能诱惑师父放逸懈怠?
在这样的道场,出家人一般不允许去居士家里,也不允许跟着居士外出乱逛,居士也不允许随便找师父出去玩,聊天喝茶,不许向师父倾诉感情烦恼,家庭纠纷,见了出家人只能请教佛法,别的话题不许谈论。居士也不允许向师父供养手机汽车电脑旅游美食,让师父们道心散乱。 
 身为居士,我们要护持出家师父的修行道业,而不要把世俗的那一套习气带到佛门,干扰障碍出家人的修行用功。比如说,有的居士自己喜欢游山玩水,就经常带师父出去游山玩水,美其名曰朝圣,把师父当成旅游伴侣。有的喜欢升官发财的居士,就经常介绍师父到这里那里参加开业仪式,领导乔迁新居的仪式等等。有的居士自己喜欢算命卜卦,就经常把师父当成算命先生,动不动就要师父给算算。有的居士闲极无聊,喜欢聊天,有事没事就跑到寺院里拉着师父喝茶聊天,东扯西拉,各种八卦是非。更有的女居士把师父视为己有,不分男女,不分场合,拉拉扯扯,各种绮语调笑,非常有损师父的道业。有的女居士对师父照顾得过于无微不至,今天送个补品,明天送个养生方子,拿师父当自己的儿子或者父母来照顾。凡此种种,看上去好像是亲近三宝,护持三宝,实则是干扰师父的修行,破坏师父的法身慧命。我们做居士的,不可不慎。 
 有一次,云门寺修造释迦佛塔,有一位澳门的居士找到佛源老和尚,说愿意自己一个人出资捐建佛塔。老和尚见他想要独揽功德,就当场断然拒绝了说:“你有钱我也不能让你一个人做,功德要大家做,要和大家广泛结缘。古人说,宁托千家饭,不受一家食。”于是,老和尚就安排在寺院大门前设立乐助处,供往来大众随喜捐建。 
 有个僧人闭关三年,自觉已经大彻大悟,出关以后,著书立说,洋洋洒洒,叙述关内种种境界。有好事者把书拿去给佛源老和尚点评。老和尚翻阅了几页,说:“莫名其妙。”又看了几页,说:“见鬼!”再翻几页,怒斥道:“胡说八道!”将书掷在地下。 
 有一次,韩国的圣觉法师来云门寺拜见佛源老和尚。云门寺佛学院的教务长性国法师就出来接待,引荐他参拜佛源老和尚,对老和尚说:“这是韩国远道而来的圣觉法师,从九华山过来的。”老和尚大喝一声:“管你从九华山还是十华山来的。”抬手就给了圣觉法师一拐杖,圣觉法师顿时头脑一片空白,装了满满一脑子的问题,瞬间都清零了。 
 有个居士参访佛源老和尚,问老和尚:“师父啊,禅宗的三观是不是初关证空性,重观起妙有,牢关空有不二?”老和尚大喝一声:空你个鬼!财色酒气,妻子儿女个个放不下,你空了个鬼啊!“居士顿时面红耳赤,汗流浃背。
我们在修行中都是好高骛远,稍微学了一点知识,就自视甚高,想要当个居士的头儿,颐指气使,发挥一下领袖欲。其实,论到行止,连最基本的五戒都并没有做到。知行不合一,光说不练,这都是魔障。 
 一次,一位学僧到云门寺参学,与佛源老和尚喝茶。学僧举杯问老和尚:“这是什么?”老和尚看他一眼,没有回答。学僧又把杯子摔到地上,想要再问老和尚:“这是什么?”老和尚抬手就给了他一拐杖,学僧的头上立刻起了一个大包。学僧生气地说:“老和尚不讲人情,为什么真打?”
其实,老和尚是在慈悲点醒他,你学古人那一套,貌似高深,其实没用。你如果能真的看到杯子是空,则老和尚给你一拐杖,头上起包,又何尝不是空?面对别人的羞辱,能当场观空,这才是真功夫,不是花拳绣腿。 
 有一次,有个居士给佛源老和尚打电话,神神叨叨地说,自己念佛的时候见到了怪异的事。老和尚当即大喝一声:见你的鬼!啪地就把电话给挂了。对于这种动不动就感觉自己见到乱神怪力,或者出了什么神通的人,老和尚从来就没客气过,当即就是一声断喝,毫不留情地破斥其颠倒梦想。 
 佛缘老和尚2003年在中国佛学院为师生们开示。老和尚说:“读书呢,就好好读书,玩呢,也要好好玩。”师生一听,都感到诧异,咦?老和尚怎么还说可以好好玩。老和尚突然正色道:最好不要玩!停顿了一下,老和尚突然提高嗓门,铿锵有力地说:“佛法这个事情,要拼命!” 
 如果说吃动物的肉是为了生存,那么,不管你把多少动物的尸体内脏塞进嘴巴,你也还是难逃一死。 
 如果说吃动物的肉是为了生存,俺么,不管你把多少动物的尸体内脏塞进嘴巴,你也还是难逃一死。 
 当我们处在情感关系中时,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掐着对方,逼迫对方,令彼此窒息。无论是夫妻关系、恋爱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具有这种互相掐死的特征。
我们总是在互相逼迫,希望对方能配合我的欲望。 
 虽然爱上一个人的基础,是我们对自己的欲望的爱,对自己的拥有物的爱,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它也可能发展为我们的入道因缘。正是从世间的爱中,我们初步地、肤浅地会体验到一些无我、利他的成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爱上一个人也有可能变成很好的事情。
在这个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编程化的时代,生命变得非常的枯燥乏味,缺乏各种神奇的事情。除了苹果产品的发布会之外,我们很少能体验到什么神奇的感觉了,甚至连苹果的发布会也越来越平淡无奇。在这种情况下,一段惊心动魄的恋爱,可能是我们能体验到的最神奇的事情了。
但是,与此同时,也必须清楚:坠入爱河也注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
因为我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可能有人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就像我们不肯满足别人对感情无止境的欲望一样,别人也同样不肯满足我们对感情无止境的欲望。所以,当双方的对情感的贪欲越来越多的时候,当对方不肯再持续给予付出的时候,甜蜜的关系就开始变成痛苦。
这个时候必将到来。而在它到来之前,我可以先给诸位一个建议:努力给予对方自由和解脱。我们不能让人民获得自由,不能让人类获得自由,至少,可以让伴侣获得自由和解脱。如果我们连伴侣的自由和解脱都无力、不肯给予,我们其实也不能让人民、人类获得自由和解脱。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有四种障碍,使得众生无法成佛。
1、抗拒接受事实真相;
2、贪恋维护自我(包括神我);
3、恐惧轮回,一心追求自我涅槃;
4、舍弃利益众生的行为。

其中,1是普遍性的障碍;2也是普遍性的障碍,其中有些外道更迷恋和维护神我;3是小乘声闻的障碍;4是辟支佛的障碍。

菩萨用四种方法来对治这四种障碍:
1、坚定地追寻和探索终极事实真相;
2、了知和亲证本来无我;
3、了知和亲证轮回如梦;
4、对轮回中的一切众生生起无尽的平等悲心,不舍一切利益众生的行为。

菩萨修这四种对治法到圆满,就能成佛。 
 凡夫天生就对事实真相具有嗔恨心和抵抗意。因为事实真相和凡夫的知见完全相反,为凡夫所抗拒抵触。比如说,一般人都很不喜欢听到:你随时会死;你分分秒秒都在老化,无法暂停一秒;你并非一个独立的存在;你无法保住任何美好的东西不变异。人们把这些事实真相视为不吉利、不礼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