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dbean new post about | logout

Notes by lavalie | export

 凡夫天生就对事实真相具有嗔恨心和抵抗意。因为事实真相和凡夫的知见完全相反,为凡夫所抗拒抵触。比如说,一般人都很不喜欢听到:你随时会死;你分分秒秒都在老化,无法暂停一秒;你并非一个独立的存在;你无法保住任何美好的东西不变异。人们把这些事实真相视为不吉利、不礼貌的话。 
 【中秋福利】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讲《宝性论》。网盘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Y8MQi5PtsEzrEbueavBZQ
提取码:cw7v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根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佛说:阿难,见根之觉性本身无能知、所知之别,乃因对色、空等尘境而有。就好像你如今在祇园精舍的林中平常之所见,早上则光线明亮,黄昏则光线昏暗,明月之夜则见光明,暗月之夜则见黑暗,明与暗相因见性而得分明清析。

这个见性与明暗尘及虚空是同一体呢,还是非同一体?又或者是既同又不同,或者是既不同又不是不同?

阿难,这个见性如果与明暗尘及虚空是一体,则见明相时有见,明相灭时,见性也随明相灭掉了,就没有可能再见到暗相了。反之亦然,若见到暗相后,暗相灭掉,见性也随之灭掉,就再也见不到明相了。但实际上,明相暗相虚空变化,见性的功能没有发生生灭变化,可见,见性与明暗尘及虚空不是一体。明暗有来去,见性无来去。明暗有生灭,见性无生灭。

如果这个见性与明暗尘不是同一体,那离开明暗尘相,你倒给我描述描述,那个见性是什么形相的?离开明暗相和虚空相,这个见性也就如同兔角、龟毛一样不可得,无觅处。这里是在说能见与所见是互相观待的,所见若无,则无能见。不存在没有所见的能见,也不存在没有能见的所见。故知,见性与明暗尘及虚空也不是非同一体。

若说是见性与明暗相同时而有,那也不可能。明相和暗相本性相违,有你没我,它俩怎么可能同时得起来?

上面就是通过分析,在开显见性与尘境的非一非异。

阿难,你如今再详细地审思观察,明相是从太阳而来的,暗相则随暗月而来的,通相是属于虚空之性,阻塞相思归于大地之性。在这四者之中,没有一个是有能见之功能的。那么,这个见性是因为何物而出现呢?此四相各个都不能产生见性的功能,而见性功能与虚空尘境,一个主观性的,一个客观性的,体性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和合而产生能见的功能。

既然明暗通塞各自单独不能生见性,彼此和合也不能生见性,那么见性难道是无因而有?无因而有肯定也是不合理的。

若根大之见闻觉知嗅尝,六精之性圆满周遍十方法界,本不动摇不生灭,当知无边不动不摇之虚空,并其有动摇相之地水火风,都得名为“六大”,其性真常,圆满融贯无碍,解释如来藏本体,本无生灭动摇来去之相。

阿难,但是你的心沉没沦溺在权教的见解当中,无有真知,因而不悟你的见闻觉知等六精之根性,本如来藏。今你应该再观你的见闻觉知之性,是有生呢?是有灭呢?是和前五大同一体呢,还是非同一体呢?

阿难,你竟然不知,众生本具之如来藏中,如来藏性所现见根,其觉体本明,而此能觉之精,乃妙明真见,究竟清净,从本而然,周遍法界,故能随众生心之胜劣,且应其所知量之大小,而现其如来藏中幻化之根大。如此六根大中之一见根,其见性本周遍法界,如是,耳之听闻、鼻之嗅、舌之尝、身之触、意之知,其妙用之德,光莹洁然,周遍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哪有一定的方所呢?实乃九法界众生各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如来藏中如幻业报之根大。

然而,世间无知权小之人,糊涂地将根大误以为是因缘而生或者无因而有,凡此种种,都是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都是遍计所执自性,但有虚妄明相,都无实义。 
 证入初禅,就摆脱欲界的段食。色界天人都是不需要吃饭的,也没有排泄这回事。色界天人以禅悦为食。所以,如果你还要吃喝拉撒睡,则肯定没有得初禅。 
 证入初禅,则鼻、舌的功能消失。证入二禅,则眼耳鼻舌身的功能都消失。 
 除了普遍的错觉,和错觉引发的长期谬见,并没有什么可断可舍可离的东西。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华严经》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不是需要找一个情感的寄托、人生的依靠,而是我们原本就是三宝本身,但我们非误以为自己不是。 
 修本尊法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和本尊是完全的两个陌生人,从来也不认识,直到开始修行,两个人才从相亲到熟悉到结婚融合生活。但这并不是本尊法修行的原则,本尊法修行的原则是让你明白,你从来就没有是过你认为的你,你从来就是本尊,从来也没有不是过!就在你坚持认为自己不是本尊的时候,你依然还是本尊。 
 在修行的道路上,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人的显现,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模拟的模版。我们天天可以看着他的榜样,来依葫芦画瓢,希望自己的内心、行为都能和他一样。这个榜样也是很有力的证据,每天向我们证明,身为一个凡夫,修行取得证量,乃至最终成佛度众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空性,不是一个仅供我们学习、研究,做学术讨论而后在生活中遗忘的概念。佛陀教授空性的唯一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个场景中都用上它。 
 我们说,佛陀是寂灭的。寂灭了什么?寂灭了凡夫的一切错觉和基于错觉产生的谬见。 
 在一般的祈请文中,我们祈求[愿众生皆成佛],而非祈求[愿众生皆成佛教徒]。 
 21世纪人类失去的最大自由,就是因为对物质的无止境贪婪而失去的那种自由。 
 总觉得自己缺钱,是一种匮乏的感觉。这个匮乏的感觉,正是堕落饿鬼道的因。 
 不要担忧明年的经济形势,因为你未必能活到明年。不管你现在几岁。 
 对佛教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有能如实见事实真相的能力。要有知见不偏离事实真相的能力。
因此,你不会看到任何佛教典籍宣称:身为佛教徒,你的修行是必须在有生之年朝礼菩提迦耶一次。同样的,佛教徒也不会选出某种特定的肉,比如鸡肉,是佛教徒禁吃的。我们也不说男性佛教徒可以有四个老婆,也没有佛教的结婚或离婚仪式等等。因为这些对佛教来说,都不是重要的事情。唯一重要的,就是如实知如实见事实真相。 
 问题三:在佛教里头,既然没有永恒的灵魂,我们修净土法门要去西方净土,谁去到净土呢?

回答:昨天晚上你做了两个梦。从第一个梦切换到第二个梦的时候,第一个梦里的你,并没有跑到第二个梦里去。但是,第二个梦还是开始了,而且那个梦里也有一个你。在梦的切换中,并不需要有一个我穿越不同的梦境。

往生净土就是切换一个梦。在梦醒之前,切换到一个最有利于梦醒的梦境。这个梦,是阿弥陀佛作为造梦设计师为我们设计好的。梦境中的一切都最有利于从梦中醒来。 
 提问:在什么时候我们要修不二?

回答:不二的修法是包含在所有的修法里头,它不仅是所有密续,而且是所有佛教的修法里头的主要的材料。如果你要沏茶,那一定要有茶叶,牛奶则可有可无。 
 提问:密续修行的仪轨如何与日常生活结合?

回答:密续的仪轨,主要就是让你习惯于这样的认知:一切都是本尊的显现。而你,从来就是本尊,从来就不曾是你以为的那个自己。 
 对于有大智慧的修行人而言,进入死亡中阴,五蕴剥落,心光本体显现,诸苦消灭,正是解脱而证真的大好机会。但是,没有智慧没有修证功夫的众生,到了中阴,因为依然执着要有身体,要有自我,所以,习气将会牵引中阴身再去找一个身体来建立自我,故而再入六道受生,不能当下解脱证真。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耳声识界本如来藏性》。

佛说:阿难,根据你所明了的权教道理:耳根+声尘因缘和合产生了耳识。请问,这个耳识是从耳根而产生的呢?还是从声尘而产生的呢?还是耳根和声尘和合而产生的呢?

若耳识因耳根而产生,则不需要声尘,耳朵就自行能产生耳识,不需要声音也能听见。而实际上,外面声音的动静二相缺乏,耳识就不能显现。可见,耳识不是从耳根而产生的。

若耳识从声尘而产生,则不需要耳朵这个器官的参与,也能产生耳识了?而实际上,没有耳朵这个器官的参与,耳识也是不能显现的。何况,声尘是无情物,没有觉知性,那具有觉知性的耳识又如何能存在于无情物之上呢?

若说耳识从耳根和声尘的和合而生,耳根是有情物,而声尘是无情物,若两者和合,则体性混杂错乱,体性混乱,还怎么能形成一个和合物呢?

可见,耳识不能从耳根和声尘单独生,也不能从两者和合生,只能是毕竟无生而幻觉它有。

是故可知,耳根、声尘、耳识界,不从因缘而生,也不无因自然而有,体本虚寂,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环幻现。相妄而性真。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从今天开始,学习《十八界本如来藏性》。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十八界也可以用来代表一切世间法。

界:范围。类别。

以佛眼观之,一切世间法大略可分为十八个范畴,故称十八界。

先学习《眼色识界本如来藏性》。

佛说:阿难,如你所明了的权教道理,眼根和色尘的因缘和合而生起了眼识。这个眼识,是从眼根生起,以眼根为界呢?还是从色尘生起,以色尘为界呢?

若眼识因眼根而生,则不需要色、空二缘便能有眼识生起。然而,没有色尘与空间二缘,纵然有眼根,也不能生起眼识的了别功能。就算退一万步,假定能生起眼识的功能,这个眼识没有了色尘和空间作为可观察的对象,这个无观察对象的眼识又有何用?没有了所分别,能分别则无用,也显现不出来。而实际上,眼识是显现出来功用的了,所以,可见并非没有“色尘和空间”二缘的参与。结论:可见,眼识并不是只从眼根生起的。

若眼识从色尘而产生,那么色尘变异坏灭时,眼识,这个能见的功能,也应该随着色尘而变异坏灭才对。而实际上,这个眼识的功能不随色尘的变化灭失而变动。那么,这个眼识就是恒常不变的了?也并不是。如果没有色尘,眼识也无由显现。

又,此眼识既然是从色尘产生的,那色尘就应该也有知觉性了?但色尘却是无情物,是不具有认知性的。因此此眼识也应该是无知觉性的无情物才对,而它若没有认知性,就不能被称为眼识了。

如果眼识是从色尘+眼根两者和合而生,并非只有一个生因,而是兼有两个生因呢?两个东西和合,不管结合多么紧密,中间都一定有缝隙在。若有缝隙,则是因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凑合在一起的结果。因为眼根是有情物,而色尘是无情物,若勉强把有情物与无情物凑合在一起,则有情体和无情体的提醒就会相杂相乱了。体性一杂乱,便不再是一个和合物,如何而得成为一个界呢?故知,眼识也不可能和合而生。

是故可知,眼根、色尘、眼识界,体本虚寂,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而性真。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意法处本如来藏性》。

佛说:阿难,你平常在意根中,由第六意识攀缘前五尘的落谢影子,而起善、恶、无记三性之分别,由此三性而生成法尘之轨则。

这个法尘,如果是即心而有,此法便非外尘,而是心内之法,心内之法便是心法,不是外尘。若不是尘,就不是心所缘的法尘,如实则如何能成就意法处?结论:法尘为即心而有,不能成立。

如果说法尘是在心之外另有生处,那么,这个在心外生起的法尘,是有知觉性的呢?还是没有知觉性的呢?

如果此法尘有知觉性,则应名为心,不应名为尘。离于你,不同于你。既然和你的心不同,又不是外尘,那就如同是他人的心量。然而,明明是你心中的法尘,怎么会变成他人的心量呢?

既然在你的身上,就是你的心,为何你的心还与你的身各个分离?

须知,这个法尘不是色声香味+离合冷暖之色法。一切世间法,若不是色法,就是空法。而此法尘既不是色法,也不是虚空法。那它究竟应该属于什么法呢?它既然无法进行任何分类,那岂不是在世间之外还需要一个空间来特别容受这个法?

此法既离于心,不是心法,又不属于色法,也不是心所缘的外尘,那请问此法如何能够真实成立呢?故知,法尘离心而有,而非有知,这个论点也不能成立。

是故,此意法处只能是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非因缘而有,也非无因自然而有,体本虚寂。相妄而性真。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身触处本如来藏性》。

佛说:阿难,你平常早晨起来,用手摸头。你怎么看?这个知道手摸到头的触觉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手来的?是从头来的?

如果触觉在手,则头应该无知无觉,这样你怎么能知道头被摸了呢?如果触觉在头,手则无用,不需要手,头也能自行产生触觉。若手有一个触觉,头有一个触觉,你岂不是有两个身识?岂不是需要两个身体?

如果手和头只有一个触觉,只有一个身识,那手和头就应该是同一体。如果是同一体,就不可能有彼此相触的触觉。如果手和头不是一体,有两个觉知体,那么所生的触觉是属于哪一个觉知体呢?

而这个触觉也不会是从虚空来的。

是故可知,身触处也不是因缘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体本虚寂,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而性真。 
 密续的修行,主要是为了打破你的思维定式,让你习惯于认同,某个东西并不是你认为的那个东西。比如说,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那个是水,可是对于鱼类来说,可能那就是空气,就是城市,就是高速公路什么的。总之,对鱼类来说,它们的主观体验上,并没有一样叫做水的东西,它们对水的感觉和定义,都和我们人类迥然不同。这是水,这只是人类视角的一种实用知见,并不是事实真相。对天人来说,水是一种叫做琉璃的宝物。对饿鬼来说,水是火焰,水是脓血。对地狱道众生来说,水是一种酷刑。相对于“这就是水” 来说,“这不是水”更接近真相。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舌味处本如来藏性》。

佛说:阿难,你经常在早上和午间去随众托钵乞食,其间有时候会吃到酥、酪、醍醐等美味。你是怎么看的?这个美味是从虚空中产生的呢?还是从舌头上产生的呢?还是从食物中产生的呢?

阿难,如果此味是从舌头上产生的,那你口中就只有一个舌头,这个舌头吃酥的时候,已经成为酥味的,再吃黑石蜜,这个舌头还能不能尝到蜜的味道呢?如果尝不到,就不能叫味觉器官了,如果能尝到,舌头只有一条,怎么能尝到许多味道呢?可见,味道不从舌头中产生。

若味道是从食物中产生,食物本身又没有味觉系统,食物怎么可能自知其味道呢?如果食物自己能知道美味,那又同你有什么关系呢?

若味道是从虚空产生,你去舔一下虚空,也应该能尝到美味了。而且如果虚空能产生咸味,不仅你的舌头能感觉到咸味,你的脸,你全身的皮肤应该也能感觉到咸味,那你岂不是同咸鱼没分别了?因为虚空恒常,则此咸味也应该恒常,你应该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不咸“才对。可见,味道也不是从虚空产生的。

是故可知,味、舌、尝,都无所住处,非因缘生,非无因自然有,体本虚寂,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而性真。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鼻香处本如来藏性》。

佛说:阿难,你又闻见这香炉中正在燃烧的牛头檀香,这种香只要小小一点,就能让全室罗筏城方圆四十里范围内的人们都闻到香气。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香气是从旃檀木中产生的?还是从你的鼻根中产生的?还是从虚空中产生的?

阿难,如果此香是从你鼻子里产生的,那么这个香气应该是从鼻子冒出来的才对,那就和旃檀木没关系了,不用燃烧旃檀木片,也能由鼻子自行产生香气了?而且,如果从鼻子中产生香气,就不能说“从鼻入”了。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说此香是从虚空中产生,那虚空性恒在,此香气也应该恒在,怎么会木片烧完,香气就没了呢?而且,虚空自己能产生香气就不需要燃烧香木片也能闻到香气了。所以,此香从虚空中产生也是不成立的。

再者,如果此香是从旃檀木片中产生,那这木片长在野外的旃檀树上时,全城也应该能闻到香气才对啊,何必非要把树干伐下来,然后切成木片放在火上熏燃才能发出香气呢?如果说,香气需要乘烟气扩散,那么这个香炉冒出的烟,显然不能扩散到方圆四十里的室罗筏城全城,而为什么全城都能闻到香气呢?可见,香气从木而产生也不成立。

故知,香气、鼻与嗅觉功能,都非因缘而生,也非无因自然而有,体本虚寂,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而性真。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耳声处本如来藏性》。

佛说:阿难,你更听这园林之中,食物已经准备好的时候,会击鼓召集大众进餐,大众聚集齐的时候就会敲钟,鼓钟之声前后相继。阿难,你说,这种情况是钟鼓声自己跑来人们的耳边让他们听到的呢?还是人们的耳朵的听觉奔赴钟鼓所在之处而听到的呢?这个听觉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阿难,若认为是钟鼓声自行跑到人们的耳边,那么,就好比我前往室罗筏城去乞食,此时在这个园林里就没有我在了,因为我只有一个身体,我到了城里,园子里就没我了。同样的道理,如果钟鼓声奔赴了远处人们的耳朵,那钟鼓所在的地方应该就没有钟鼓声了,敲鼓撞钟的人应该就听不见钟鼓声才对。而且,如果钟鼓声跑到了阿难你的耳朵里,则你旁边的舍利弗、目犍连的耳朵里应该听不见钟鼓声才对啊。而实际上,不光你能听到钟鼓声,而且这里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常随众,个个都听到了钟鼓声,不仅我们在远处听到钟鼓声,敲鼓撞钟的人也听到了钟鼓声。可见,说声音来到耳边而被听到,是不能成立的。

同样,就好像我离开了室罗筏城,回到了园林中,室罗筏城中就不再有我存在了。如果我们的耳朵的听觉奔赴了钟鼓处去听到声音,那我们人在这里就应该没有耳朵的听觉了,应该听不到我们这里讲堂的声音了才对。而实际上,我们不仅能到钟鼓声,还能听到讲堂里的各种声音,乃至于园林中的牛马鸣叫、风吹树叶声,潺潺流水声,都能同时听到。可见,说耳朵的听觉奔赴钟鼓所在之处去听,也是不能成立的。

同时,如果说,声音也没有过来,听觉也没有过去,声音和听觉两不接触,那就没有任何人能听到钟鼓声了。

由此可见,能听的听觉和所听的声音,都没有处所可住。耳声二入,只能是体本虚寂,循业幻现,本非因缘而生,也非无因自然而有,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相妄而性真。 
 #楞严经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眼色处本如来藏性》。

佛说:阿难,你且看这个祇树给孤独园的树林和泉水池塘。你怎么看?此等景色是从色尘生出了眼根的能见之性?还是从眼根生出了所见的景色?

阿难,如果说内在的眼根生出了外在的景色,则眼睛去看虚空时,这个外在的景色就应该随着眼根中所见景色的消亡而消亡才对。故而知道,景色不是从眼根出来的。

而且,无色不足以显空,无空也不足以显色,如果无外在的景象作为对比参照,则虚空也无法得名为虚空。虚空和色法是相关观待的。因此,景色若消失,则虚空的概念也无法安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故而知道,景色不是从眼根产生出来的。

同理,虚空相也不是从眼根产生出来的。不然眼根看见园林景色的时候,虚空相就应该消亡了才对。

如果说,从景色产生出了眼根的能见之性,则观虚空的时候,这个能见之性应该没有了才对,应该就看不到虚空相了。故知,能见之性不从景色中产生。同理,也不从虚空中产生。

而且,如果能见之性随着景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又是谁来见到虚空相呢?故知,能见之性非由色尘产生也非由虚空产生。

因此,阿难,你应该知道,能见之性与色、虚空相都不真实存在。能见所见二皆虚妄,不从因缘而产生,也不是无因自然而有。只能是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而性真。 
 为什么修行一定要精进不懈怠呢?因为善法不行,即堕恶法。生命中每个时刻,我们都是在二选一,不选善,即堕恶。不熏习善法,就熏习恶法。不熏习正觉,就熏习错觉。不熏习正见,就熏习邪见。 
 有一位女居士,有年冬天把家里清理出来的旧衣服拿到捐助衣服的那个社区箱子里去捐赠。丢进去衣服包的时候,听到旁边有两个流浪汉在大声辱骂她,她刚开始没意识到是在骂自己,就把衣服丢完了。丢完之后回头的时候,听清楚了,这两个流浪汉是在骂:明明看到我们冻得要死没衣服穿,你还把衣服丢到箱子里,不送给我们!话骂得非常难听。
女居士回到家里,就又回忆着那两个流浪汉的身材,找了一些丈夫多余的冬天衣服,还有儿子穿过的冬天衣服,打了两个包,然后开车出去,买了两个热气腾腾的便当,再回到捐衣服的箱子旁边,把衣服包和便当拿到那两个流浪汉的身边,跪下来向他们道歉:“真对不起啊,刚才没想到应该把衣服给你们。”,然后双手恭恭敬敬地奉上便当和衣服包。
那两个流浪汉马上眼泪就下来了。女居士合掌对他们念“阿弥陀佛”,他们也捧着衣服包和便当大声地回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女居士道歉供养完毕,和他们告别,开车回家。车开出几十米,还听到他们在后面大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你看,这个女士,她一句没有说法,她只是把菩萨心切切实实地做出来了而已。虽然没有说法,但是她只要做到,就能感动人,就能摄受人。
我们在这里说菩提心、菩萨行,说了半天,人家死活也不信,死活也不感兴趣。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只是嘴巴说说而已,我们没有实际上把那个法做出来。
那两个流浪汉 
 在你坚信自己是本尊,比如说是普贤菩萨的同时,你还要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包括你最憎恶、最仇恨的人。包括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大魔王、大坏蛋。你能做得到吗?这就是密续的智慧。直接让你观想事实真相,来对治你的错误谬见。
这个密续的智慧是特别的重要,如果密续灭亡的话,如果这个世间上再也没有密续的话,我可以说是这个世间的90%的灯光都黯淡下来了。很不幸地说,很多时候有些密续的修持人,他们把密续做的好像一种萨满教的仪式一样,这是非常不幸的,就好像你用无价的钻石来擦屁股。 
有很多种不同的层次的密续,有事部密续——事部瑜伽的密续,然后还有更高等级的密续。有一些仪轨的方法就是你观想本尊在你的面前,你跟本尊沟通,但是最后本尊会融入你自身。这非常的优美,因为你这时还不敢想你就是本尊,所以密续技术就让你先观想本尊在外面,但是到了最后本尊会融入你自身,你们无二无别。
但是也有比较高层次的密续仪轨,从一开始你本身就是本尊。你不仅仅是皈依佛法僧作为你的怙主,你皈依佛法僧是为了要帮助你去实证你内心的内在的佛法僧。 
 按照密续的修行方法,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本尊,比如说是普贤菩萨,而不是你之前认为的那个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你去逛街,去吃咖椰吐司,去喝咖啡,你的功德,都比供养佛饮食三个月要来得更大。如果你持有这样的坚定信心,而前往购物中心购物,那你的每一趟购物,都是在修成就法。密续就是这么神奇的。
为什么本尊成就法的功德大于供养佛饮食三个月呢?因为修本尊成就法,有效地打击了你“误以为有自我存在”的那个“误以为”,也就是打击了你错误的“我执”,“我执”是造成我们生命痛苦的根本原因。
而供养佛饮食三个月,未必就打击到了你的“我执”,甚至还会增长“我执”:我好了不起喔,我比他们强多了。 
 如今对于虔诚心的概念,以及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存在许多误解。人们几乎像是陷入了爱河,像磁铁一般黏住自己的上师,几乎想要与上师结婚。其实我不介意你爱慕自己的上师,因为我也爱慕我的上师。但关键是这并不能让你解脱。爱慕上师并不会让你解脱,也与真实的虔诚心毫不相干。
我们和上师之间的主要关系,是要从上师那里接受事实真相,然后以上师的修行为榜样来亲证真相。
不要与上师离得太近。永远不要。因为你需要的不是上师这个人,而是他/她的品质,是从他/她那里获得教法和经验的传授。与上师离得太近,弊大于利。
佛陀的教授和佛法修行之路非常单纯。从你的上师那里接受教法,然后自己进行闭关,消化和实践你所接到的教法。当你的修行有了进展,再回到上师身边汇报你的进展,向上师诉说你的经验体悟。就这么简单。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接受教法之后,不要依赖于你的上师,而是开始依靠自己的实修。因为上师并不是你的丈夫或妻子,不是什么人可以由你操控。 
 凭借善业积聚的巨大福报,我们才能幸运地获得瑕满人身,并值遇佛陀的殊胜教法。如果福报更大,才会遇到一位伟大的明眼之师作为榜样,并从上师那里接受教法。而且,要更多的福报支撑,我们才会有足够的智慧理解这些教法。 
 我们总是受困于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这使得我们无限的本能受到严重的局限。比如说,有些英国上流社会的家庭就坚持认为,咖啡不能和茶一起喝,如果这样做,就是一种低俗的、恶心的、令人鄙视的行为,是有失身份的。为了打破我们的自我限制,密续可能就让我们观想把下午茶和牛粪一起进食。 
 你强烈地坚持认为自己是个纯爷们,而不是一位慈祥美丽的女性。或者你强烈地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位美丽的女性,而不是一个52个脑袋的怪兽。为了对治你对自我身份的那种强烈错觉,密续就会让自以为是个纯爷们的你,每天挣扎着观想自己是一个美丽慈祥的度母;也会让坚持误以为自己是个美丽女性的你,每天挣扎着观想自己是个长着52个头,每个头上都带着狰狞的面目的怪兽。这种观想,是为了打破你的坚固幻觉:误以为你是某种身份的你。 
 密续就是让我们直接模拟佛的境界。在密续当中,无论你接受与否,你就是佛。密续是绝对的实话实说,不管你相信还是不相信,你直接照着一切的本来面目来观想就可以。 
 提问:何谓「加持」?

回答:谈到「加持」时,很多人会联想成一种神秘的力量,好像被电到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加持」是很自然、朴素、普通的事情。就如同一个孩子很安心的坐在母亲的怀抱当中,这时孩子因为感受到安全与受到保护,他安心了,因此或许本来孩子是紧张焦躁的,但因为母亲的力量、母爱,让这个紧张的小孩静下来了,有安全感了,这样一种改变的过程和感觉,它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这就是「加持」。 
 当年,藏地和内地的沟通并不方便,而藏地种植蔬菜水果也很困难,即使在那种情况下,第八世 噶玛巴法王还是发起了噶举弟子的素食断肉运动,甚至提出:食肉者非我噶举弟子。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素食的难度大为降低,还有什么理由抗拒素食呢。 
 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逐渐增加素食的次数,比如说,一开始可能是一个月发心吃一顿纯素,后来发展到每周一餐素食,或者三天一顿素食,或者一天三餐中有一餐是纯素食。当然,如果能发心终身素食,那是善莫大焉。 
 什么叫做「重视业果」?就是认识到你不只是你自己,你的任何起心动念和行为举止,都会影响他人,当具备如此相互依存的责任感与感恩之心时,就掌握了「重视因果」的要义。 
 吃饭之前,看看碗里的米饭,做如是思惟:我从未在田间劳作过一天,我也完全不知道种出粮食的过程,我没有为人间贡献过一粒米,但是现在我能吃到这些米饭。这是我从不认识的人们,在我从未去过的田地里劳作的结果,中间还有很多的加工运输贸易环节,可以说,这一粒米中就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我既然受用了这碗米饭,就当对与此关联的所有众生的离苦得乐,负起责任,做出贡献。 
 劝修净土法门,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的重点。真明白理的,没有不全力事修的。 
 止就是不立一法,观就是不舍一法。 
 古人将极致的修行人称为“死木头人”,这些大修行人的道风,之所以能辉映古今,其利益都在于功夫达到了极致啊。现在的人大多数崇尚空谈,不务实践,故而不能证果。 
 密续的智慧也许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惊奇、惊讶的一份礼物。密续用来看生命的方式,它的观点,是非常的特殊、特别。为了要真正的去了解,还有去珍惜密续,你必须尝试要跳出自己的所有框框。

其实不单只是密续,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说佛教就是需要你跳出一切框框的教法,你如果要真正的能够听到、能够珍惜佛教、欣赏佛教,你就必须要尝试跳出自己的无数框框,特别是大乘佛教,更甚的是密续或者金刚乘。

如果你依旧保留在现在这个地带,你现在这个当下的框框,你要理解密续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要试图去接触密续,但是又不愿意放弃你的这个舒适地带的话,你真正接触到的是萨满教或者佛学这门学科。如果你把密续当做是某某魔咒、魔术、仪轨,这样你就好像在把钻石拿来当一个路基石来用,那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要跳出框框是极为困难的。就连在我们的世俗世界里头,我们都尝试跳出框框,每个人都这么尝试。你想想,我们大家都想要特别,我们要独特,所以我们有不同的发型,我们要穿的衣服,我们讲的话都跟别人不同,为的就是要独特。如纹身,耳环,染头发,我们用各种方式尝试,但是我们只能够做到某种地步。到了某一点,由于我们不想要被社会排斥,所以我们又跳回框框里头,我们不敢跳出框框。比方说你如果去到新加坡的购物商场的话,有那么多的流行的衣服时尚。它在那里已经很久了,它们尝试要独特,但其实没有没有那么独特。可能一个非常好的独特的方法,就是穿着G-string的内裤到处走,但是你就真的会被警察带走。

你要做一个密续的行者,我并不是建议你说你要穿着丁字裤到处走,因为归根究底这一种做法,它只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跳出框框的行为。你要跳出框框的不仅仅是在时尚方面,而是在每一个层面都需要这么做,包括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包括你的参考点,包括所有你已知的一切。

比如说:你问一个真正的密续行者,你要怎么去衡量一刻或一瞬间?当下那一刻?你问一个密续行者,你怎么给一刻来做定义?这是从一个经典的佛教密续的法本里面提到的。有一只鸟它拿着或者衔着一条丝巾,然后触碰到一座很高的山的山巅,每100年发生一次,每100年都会触碰到高山顶峰一次。这丝巾每一次碰到这个山顶的时候都会有一点摩擦,每一次有那一点摩擦的时候,山就会有一点点被摩擦了。这只鸟一劫一劫地不断地这么做,最后珠穆朗玛峰完全被磨平了。发生这么多事情,所有的时间对密续行者来说仅仅只是一瞬间而已。 

所以你看密续行者他们的想法是很不同的,他们如何去接触这个世界,对应这个世界是很不一样的。这并不是一个故事,它是很有科学性的。连爱因斯坦都说时间是相对的,它不是一个神话,密续行者就是这样讲的, 所以我们要谨记于心。

有另外一个例子,在我的面前,然后在你们的身后,那边有一尊叫财神的,你们看一下。财神他坐在莲花上,你看到密续当中这种自相矛盾或充满悖论的教法。你知道这财神他过重,它肯定有90公斤,或者超过100公斤重,但是莲花没有被压扁,要不然莲花一定压扁的。重和轻,它根本就是任意的,它对于密续行者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仅中国一国,一年就要生产106亿双鞋子。人类为何需要这么多的鞋子!我们是蜈蚣么?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 
 学修的一大误区,就是想要做义工的头,满足教主欲,或者想要做大通家,获得名闻利养。 
 没有对死亡随时到来的清醒认识,我们就会一直永无餍足地贪婪。 
 我们都学习过蝴蝶效应,因此应该能够理解:因为我们大家彼此是相互依赖的,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除了跟自己有关,还会影响家人、身边的朋友,甚至是整个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出离心是什么?

回答:出离心就是对自己的慈悲心。 
 提问: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幸福自如,难以看见人生的苦,那该怎么办?

回答:这正是我们前面谈过的问题。我们不认识生命中的大部分痛苦。对于明眼的智者来说,那个生活的幸福自如,就是坏苦,而凡夫误以为那是快乐。无论生活能不能延续下去,他最后都会感觉到人生的苦。因为坏苦的本质是苦,那个本质早晚会暴露出来。

提问:请举例说明行苦。

回答:一般人很难觉察到行苦。但是如果他们的禅定功夫到达一定境界,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行苦,会觉得行苦很难忍受。佛陀曾经用过一个比喻:一根毛发,放在手掌上,我们不觉得有什么痛苦,可是如果在眼睛里,我们就会觉得很难忍受那种痛苦。行苦就是如此,毫无禅定训练的人几乎感知不到它,但是,禅定功夫很好的人,可以非常明显地感知到它。 
 修一切善,止一切恶,而知一切空。 
 提问:我好奇李先生你是怎么成为佛教徒?你认为佛教让你的事业更加成功或者没有那么成功,就是帮助你的事业吗?

李连杰: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我亏了很多钱,经济上几乎垮掉了。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成为了佛教徒。以前,我在生命中追求的是名利权情,因为有这四个,我就觉得很安全,对吧?每个人都想吧?这是人类都想要追求的东西。我当时想:像我这样拍电影,虽然有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我已经断了七、八根骨头和一些筋腱了,再怎么摔,这辈子也摔不成比尔盖茨了。但是,一个金融风暴,攒的这些家底就忽然不见了。一点也没有安全感。
那时,我就发现曾经有一个叫悉达多的王子,哇!他比今天所有上市公司的老板都牛。因为他是王子,未来的国王,有名了吧?他有权吧?而且他的权是制定法律的、生杀予夺那个权都有啊!而且钱,整个国家的钱都是他的。如果想要情的话,他可以公开地要很多美女,而不用像比尔盖茨那样还要藏着掖着。悉达多王子拥有我们人类所渴望的一切!名利权情,他还聪明英俊孔武有力,臣民非常爱他。但是他竟然说他痛苦,他还痛苦,那我们还活什么呢?他说他痛苦!结果他痛苦什么呢?他说纵然有了人类梦寐以求的一切,也解决不了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他放弃了一切,他去为所有的生命寻找解决生老病死问题的答案。
我觉得他真是太伟大了。我们这么孜孜以求的东西,他说丢就丢掉了。
然后我想,我是怎么到这世界上来的呢?光溜溜的来的。会怎么走呢?最多穿三件寿衣就走了。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权名利情,都只是借给我暂时看看而已,到了一个浪头扑面而来,一切都跟我没关系了。所有的名利权情只是保管,暂时保管,最后不是你的。
小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佛是迷信,我现在仔细地想想:从古至今2500年,在人口最多的亚洲大陆上,在中国历史上,多少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皇帝,多少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文人雅士、贩夫走卒都在学佛教,恐怕有数十亿人口在相信吧?难道他们所有的人都是蠢蛋?都不知道这是欺骗他们的麻药?难道他们全都不如我们聪明吗?
如果我们很了解佛教到底是在说什么,我们不去相信,那还可以说我们很理性。如果我们压根也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毫不了解,就凭人云亦云就断定人家是迷信,那我们自己才是迷信。你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就说那个不好,岂不是迷迷糊糊地就相信他不好?迷迷糊糊就相信,这就是迷信啊。
很多影迷都觉得我拍功夫片真的很酷。可是我觉得,拍不拍电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辈子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一切的真相,超越生死,这个比拍一辈子功夫片都要酷多了,酷一百倍还不止!我是这么觉得的。 
 李连杰先生谈起他2004年圣诞节在马尔代夫带女儿度假的时候遇到的大海啸。
早晨我就感觉到有地震,因为我一生中经历过很多地震。所以我就不觉得什么,所以我到10点的时候带两个孩子到海边去看海。然后我们就看见海浪像涨潮一样,并不像电影那么夸张。我们就还觉得很好玩,怎么不是晚上涨潮?怎么现在就涨了?
海浪上岸的时候一下子就到了我膝盖,第一个浪就到了我膝盖。我就马上抱起我4岁的大女儿,阿姨就抱起了1岁的小女儿。第二个浪就到我腰了,所以当我转身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容易走了,因为就像有点飘了在水里头。第三个位置已经到这里了(胸口)。所以我就把4岁的女儿放在头上,放在肩膀上,我就松手放过来的时候,我那个阿姨和小女儿就被海浪给冲走了。第三、第四个已经到了我嘴了,完全没有机会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我没有救我的女儿,根本没有机会,只是站在海里头,因为我已经要踮着脚了,就举着孩子。我已经不知道第五个来了会怎么样。
酒店里的工作人员,他们想跟我照相,所以他们就跟着我,所以他们就救了我的孩子。也不是我救了我的女儿,在大自然面前,你什么功夫、什么东西都是很小的,没有任何力量,完全无法抵抗。
我很感恩,之前的七年,我学习了基本的佛法,还遇见了很多的上师和老师教我,通过佛法认识生命。所以这个生死刹那,你马上对佛陀所说的无常有了极其深刻的体验。关于"无常“的法义,之前学了很多遍,看了很多的书,你也不会有这样的一个亲身感受的转变。所以面对死亡的那一刻,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拼命追求的名利权情金钱什么都无效的,所有的众生面对死亡非常平等。
所以,那天晚上我做禅修的时候,发誓要改写生命的剧本。以前我想,先赚钱,到老了退圈了再来做慈善。但是现在我知道,可能明天就死了,不会有机会活到老。于是,我决定要创建壹基金。
过去的15年中,壹基金至少帮助了2500万的受灾人群,表面上看,是我们在帮助灾民,实际上,受惠最深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增长了自己的慈悲心,显发了自己的佛性。
做慈善以来,我挨了有生以来最多的谩骂,很多人说,你把你自己的财产全部捐出来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我们参加捐一块钱呢?因为我希望所有的人在此生中都能有善业。在生死关头,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此生的智慧和善业了。我希望所有的人将来都能有个好的去处。
15年下来,有70亿次的人参与捐钱和做志愿服务volunteering,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大乘精神。 
 #金刚经略讲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我们大概回顾一下,从序分结束,到经文的正宗分开始,虽然讲“空”的同时也一直在讲“妙有”,但妙有并不是真实的有,想要说明的是即有而见空性。从这分开始一直到流通分,皆在讲“真空”,是虽有而不住于有的相,空而不停滞在空的定执,超越于空有的真空妙有,也即直击心地的第一状态,非要强名说的话,最好就叫“中道实相”。(备注:真空是梦里的一切真空,妙有是梦外的一切真有,不是梦里还有不彻底空的任何东西。)
         这里再一次相校量,用满恒河沙世界多的七宝持用布施,相比有人知一切法无我,不在一个界面。如能彻见人也无我,法也无我,证明此二空境界(备注:一切境界不存在,叫做空性,但也并不存在一个叫做“空性”的东西)真实存在,更不多生一法,就叫做“忍”。换一种立场讲,已通达一切法,无有能所对待之心,就叫做“忍”。此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面七宝布施福德。菩萨所做的福德,不为自己,而在利益一切众生,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接着上一分的内容,令人容易生起疑问:其一,如果菩萨不受福德,则不受人间人王、天王因缘,这样的话怎么往来六道?如何利益众生?其二,前面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不能见如来”,但是佛就显现在语、默、动、静的四威仪中,有目共睹,有耳皆闻,怎么说不见如来?
         世尊就在此见机而说,有人以为他每日入舍卫国去,或者从祇园中来,有时跏趺而坐,有时吉祥而卧,如果这样认为的话,说明皆不解他所说义。前面讲“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怎么会有去来相呢?只不过示现为人道法则,来应身边因缘之事,若就法身上而言,不可以形相来求,又何能有去来坐卧之事。
         我们对所领解的如来,认定为有形有相,实际上如来不但不从祇园来,即使从兜率天宫降胎时也没有来;不但没有到舍卫国去,哪怕双树林中涅槃亦没有去。所谓如来的“来”,是在实相中而来,我们所见,是不见实相的妄见。众生的颠倒是无处不在的,见来见去,就好比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一样,实际上月也没有动,岸也没有移,只是随机而见罢了。又好比月映在水中,月并没有要映在水中,水自己要映月。同理,如来并没有去来,而是众生自己要见去见来而已!
         大家不妨试试看,我们每时每刻的生命流逝中,决定会有一个如影随形而从来不变的东西,一直都在。若能找到心性中的这个点,修行就找到正确的抓手了! 
 那样的年代刚过去不久。在我小的时候,只有规模很小的城市和镇子,住宅楼的对面就是菜地、农田,有水牛在马路上走过。没有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人们过着朴素的生活。没有塑胶垃圾,人们的包装材料是用稻草、荷叶、油纸这类东西,所以也不需要分类垃圾,一切都是有机的,可以自然分解,不像塑料,上万年的时间都无法彻底分解。每个人家里都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家里的每样东西都是日用必需品。
我们小的时候都穿过打补丁的衣服,衣服也是母亲奶奶手工制作的,从外套到鞋子到毛衣,都是家里的女性手工制作的,当衣服被破损破了,就打上补丁继续穿。穿到衣服破烂无法再补的时候,就撕开来做抹布、拖布。抹布也烂到无法用的时候,就跟其他东西混在一起来做成土砖块盖房子。
少欲知足的生活,对大自然显然是更为尊敬和友好的,所以,那时候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没有今天这么频繁和触目惊心。 
 2005年我刚到印度的时候,新德里路上还没有什么车辆。但现在的新德里到处塞车,空气污染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有超过500万辆的私家车奔驰在道路上,同时,每天新增上路的车辆多达5000多辆,这使得塞车更加严重。我问了当地的一位律师,家里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辆车。他回答说:“如果你的同事与合伙人都有一辆车,你也必须要买一辆,不然很难融入这个团体之中。当有人开始买第二辆的时候,所有的人也会跟着买第二辆,避免被别人看成失败者。”空气就是这样变得污浊的。现在,所有的人都呼吸着毒气,全都成了失败者。 
 梦里有什么彼岸呢?连此岸都一并子虚乌有。梦醒才是彼岸。 
 基本上,我们无人能摆脱因缘,我们都受制于因缘。无论你当下这一刻在想什么,哪怕是最世俗的念头,也是由于特定的因缘。我们以为自己独立、自由,其实从来不是。我们没有自由,我们被因缘的专制独裁所胁迫。 
 #金刚经略讲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前面的讲解中,已经明了佛的法身无形无相,也没有法、报、化三身是一体或异体的存在定式,但是执着眼、耳、鼻、舌、身、意之徒,都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因修三十二业,故有三十二相,有三十二相才是佛身。
         在这一分经文中,佛问,是否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须菩提说是的,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并非其见地退转了,而是既然前面讲法身、报身不异,就可以从法身平等发挥出色相圆满的三十二相报身,也就是性相一如的法境,这是从实相“无相而无不相”的角度来说三十二相。世尊为防人错解,故在此说其凡圣不分,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难道他就是如来吗?旨在澄清佛相是法身所现,而转轮王是依业而生,色相虽然大同,但根本所依有异。
         并且再说若以色相见我、音声求我则是邪道,而非佛法。这四句偈非常出名,有一部分原因是许多行者以此为依据,指出念佛求生西方的人并不究竟,实际上却是对此偈颂最大的误解。世尊说不以色见、声求如来,并不是破执持名号或观想西方,言外之意在于让行者从色相、声相而悟其性,也就是说,放下“见”与“求”的执着,色也是我也是如来,声也是我也是如来,正是性相不二,色即是空,入此心行,方为入般若波罗蜜中。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前面讲不以色见、声求于如来,是为了破现前相,然而对这个破相的“开示”生起定见,又会落入“偏空”,进而落入“断灭因果见”中。标准正确的状态只有一种,就是虽然在相中而不执相,这样才是清净因果,具足真正的庄严。福因得相好之果,此是“福庄严”,慧因得智慧之果,此是“慧庄严”,具足福慧庄严,能证明性相无碍真实不虚。
         回顾前面讲过的内容,主要有: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说法者,无少法可说;实无众生如来灭度;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把从众生到佛的法一切皆空掉,但是这只在佛一边而言,为了去除凡夫的执有之心,以显自性平等。如果当机者不通达此意,就会执着“顽空”。自以为证菩提的人,一定没有具足相,有具足相即是转轮王。刚离“有“又执”空“,收拾不完的执着,所以世尊又强调:不说诸法断灭相。
         一路讲下来本经就是为说明一个主题,“破相不破法”,一句话就可以讲完,一部经也是此意,我们每天讲解,还是为了明白这一个道理。 
 李连杰:我从8岁开始练武术,那时候家里很穷,家里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就选了我出来去练武术,如果练得很好,可以为国家争光,就能帮补家用。我练了几年,非常苦,一直到30多岁还经常做梦梦到教练喊我们起来练功,但是很快就发现我前世应该也是练过的,很多东西很熟悉,很容易上手。练武术让我了解了阴阳,从而认识到世界不是简单两极的,黑的里面有白,白的里面有黑,不能那么简单地划分黑白,不是必须这样才正确,而其他的统统都是绝对不正确的。但是,直到30多岁我才接触到佛法。
《少林寺》这部电影爆火了好多年,带动了几百万年轻人去学少林功夫。但是我也觉得有一点遗憾的。达摩祖师肯定不是为了教人打架和争强斗狠才传少林功夫的。当年达摩祖师在那个洞当中,在打坐太久了以后,在洞当中练一些功夫,对舒筋活血、对气脉明点一定有很多的帮助。像电影里练功时喊的哼哈哈,哼哈哈,就是打断了你的不间断的胡思乱想continual thoughts,有点像禅宗的棒喝那种。
大家认为喊着哼哈哈的口号练功夫很酷,但是可能有点点失去了真正少林拳在帮助认知事实真相方面的功用。 
 伟大的印度学者月称,有人问他空性或者般若波罗蜜多要教给谁呢?他说不是教给那些聪明、读很多书、很理性、很有逻辑性、很有科学性的人,而是要教那些一旦听到“空性”或者“般若波罗蜜多”这些字的时候,他就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眼睛泛起泪水、全身起鸡皮疙瘩这样的人。
所以,像李先生这样听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以后,很有亲切感,而且不惊怖的人,看来,应该是跟般若智慧有很深远的一种连接。
我先想跟你谈一下功夫武术。
首先我有没有机会也学一下功夫?

李连杰:当然有机会。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问我:我现在还能不能学武术或者功夫?
学功夫有四个目标:第一个就是你做运动员,要拿冠军;这个年纪太老了恐怕就不行了。第二个目标就是你学功夫是为了要当演员、上台表演;第三个是为了健康;当然第四个就有两种类型,一个是在运动规则下,在擂台上互相打来打去,另外一种就是当兵当军人打仗。目标不一样,练的方法不一样。不知道仁波切想学的是健身的,还是打架的? 
 李连杰:我第一次接触到《心经》,应该是拍《少林寺》的时候,那时候我17岁。当我小的时候,整天练武术,每天练8个小时,所以没有认识太多字。但是我们看到《心经》的时候,大家都会随便说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每个人都好像会背这四句。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我觉得,反正大家都觉得很酷。甚至我妻子把我们的两个女儿送去美国的夏季学校summer school,有一年去中国的 夏季学校summer school,他们就全部要背《心经》,她俩都很快就背会了。 
 在八十年代,我们佛学院的老师们非常严格。他们不允许我们看任何电影,被发现的话,会被惩罚得非常严重。但是当《少林寺》这部戏播出的时候,就连我们的训练主任他们都跑出去偷看。我可能看了那部电影四、五次。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一个字都听不懂,但我大概理解它的故事。因为没有字幕,每个人讲的是汉语,但学院里的小和尚们对这部电影的那种兴奋,我很同情、也很理解。因为大家看佛教的时候总是觉得它是很沉闷的,就是坐在那里持诵什么,然后整天在讲无常。在这边,我们看到这么一个年轻的和尚在屏幕上跳来跳去,对我们当时很多小和尚,甚至还有很多其他成年和尚都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我没想到,后来我们的译经计划会遇到当年电影里那个跳来跳去的小和尚,而且他还是主要的资助人之一。我很高兴,他一直没有真的出家。如果他出家了,就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这样大的影响和带动这么多的人做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李连杰先生。 
 #金刚经略讲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在校量功德中,般若的空性智慧越来越显现出其殊胜,这里又从布施功德讲起,布施七宝如所有须弥山王之多,不但不如四句偈,连受持读诵四句偈或为人说的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也不可比拟。如此反复强调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旨在说明“有为法”中永不能与“无为法”相较,起心动念与实相圆满完全不在一个法境中。
         在此也可以从数、势、类、因四门中进一步加以说明:第一种是“数胜”,也就是乃至算数所不能及,持经之福不可以数论;第二种是“势胜”,好比强弱势力不能相并,本经的力用,胜于七宝布施的力用;第三种是“类胜”,如贵贱之人不在一个水准,没有可比之性;第四种是“因胜”,此经的因果,胜一切因果。总之无为法性,一切世间法都不可为喻。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这段经文又是从一股疑情而来,前面既然讲法无高下,才是为菩提,照这么说,“无高”则诸佛不高,“无下”则众生非下,进一步讲则佛非能度,众生非可度。但是佛出世是为了度众生,四弘誓愿中“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明明是有佛有众生的。
         世尊在此更加开示,实无众生可度,我们可以推敲着理解一番:如果见有众生可度,佛则有取“我”之过失,有我则是众生,众生怎么能度众生呢?如果佛见有众生而能度众生,则众生也能见众生,这样来说的话,众生也应该能度佛,可是这种说法会有大过失,故而佛不可能见有众生。
         接着又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这里的意思是,既然无有众生可度,佛说“我”只是随顺世俗而说我,实际上是“无我”可说的,只是凡夫之人在本来的无我境中以为有我。从当下的境界上截断而言,在此我们一听是凡夫之人,听什么便执什么的习惯使然,就会同步生起“凡夫”的定见,所以世尊赶着补了一句,这里所谓的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而已。在追名逐相中,大家不如以我之道,治我之身。追究一下,我在哪里?哪里有我?我是哪个?哪个是我? 
 过去现在未来,可能在一瞬间发生。
比如说,我正在讲课,而你昏昏欲睡,经过一番挣扎之后,你有几秒钟进入了睡眠状态,并且开始做梦。
你梦到自己来到一间星巴克,点了一杯拿铁,店员问你要中杯还是大杯,要不要加糖和奶,要黄糖还是白砂糖,要炼乳还是纯牛奶,要不要外带之类的问题,你点了很久,然后又坐下来等拿货。拿到之后,你坐在店子里喝了好一会儿。听到身边的人谈论A股是不是应该被彻底取缔以保护人民。你心里产生了无限的感慨。
如果这个咖啡杯还没有漏,热咖啡还没有洒出来,你这个梦就还可以继续做下去。但是,你身边的同学发现你在打呼噜,就狠狠地捣了你一下,于是,你就看到有一条金色的龙,从咖啡杯里飞了出来。一惊之下,你醒了过来。
你感觉在梦里过了起码40分钟,但同学说你打瞌睡也就是几秒钟。
我们所感知的时间就是这样子的。我们感觉过了一辈子,但可能也就是一瞬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