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dbean new post about | logout

Notes by 豆小豆 | export

 高考是一场有边界的竞争,它不是比谁会的多,而是比谁不会的少。 
 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里指出:
时代变化越剧烈,政治参与的规模越广、程度越深。反过来说,在一个变化缓慢的世界,政治参与的欲望也会相对冷却,一个典型的征兆是投票率降低。尽管静滞社会的政治参与欲望较低,从变化社会变回静滞社会的历史过程却会加剧动荡。 
 对伟大灵魂的崇敬是进步时代的特征。伟大灵魂其实不是时代文化的典范,而是时代文化的敌人;他们通过与养育了自己的文化搏斗,才开创了未来。
伟大灵魂只有在被崇敬的时代才能够被宽容,如果一个社会仅是宽容追求伟大的自由,则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必遭环境压迫。 
 没有诗意的生活会让人精神干涸 
 让你知道学校教育真的不重要,才是学校教育唯一的作用。 
 大部分文科生,学到了一堆情绪和假的东西,然后价值观也是垃圾。
但是顶尖的文科生,都是价值观非常牛逼的。其实是很牛逼的,有领导他人的能力的。
领导他人,靠的就是价值观。 
 文科最顶尖的知识涉及价值观,但它不会也不敢考,还没法考。
文科太发散,没法像理工科那样有效筛选顶尖的人。理工科有严密的推理和标准的答案。文科很多时候没严密推理和标准答案。
中国几十年理工科人才过剩,顶尖文科人才全世界很少。不管是画家、音乐家,作家更少了。这跟政治有关,跟价值观有关。 
 文科不比理工科差,但只有最顶尖会写作会演讲的那部分人才能有机会成功。
文科的本质是传播学,但你学乐没用。写作是传播,莫言韩寒王朔余华郑渊洁,哪个上过大学?
演讲是传播,可现在最好的传播方式是自媒体,你上名校但不演讲写作短视频,无用。
文科最后要搞价值观、使命感、政治,要领导别人。 
 文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里面99%的人都只能学到一堆情绪和虚假的知识。而他们并没学到任何价值观,其实文科里最值钱的东西从技能来讲是演讲和写作,从思维来讲是价值观。
可是大多数文科生并不熟悉演讲和写作,技能上只能从事低端的岗位。从思维来讲,他们没有牛逼的人的价值观。 
 文科什么有价值?
文科的技能培养没意义,基本上考试前复习一个星期就能考过。里面绝大部分的知识是一些情绪,而不是事实。现在看到的所有的文科知识里,80%以上是情绪,是胜利者书写的,是别人想告诉你的。
文科的工作,如果是技能型的,基本一个大专生只要认真复习和磨练,3个月就会了。 
 为什么文科的人不好找工作吗?
专业不直接创造生产力。

你知道为什么文科的人很多史地政学的很好,能考上北大,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去当老师?
北大的中文系教授说过,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是培养老师的。他们专业技能,只能进行内循环,必须得继续去教下一代,才有价值,做别的没价值。 
 中国古典学术资源导航
网站:https://t.co/7NQ5AvcGYw
托管版:https://t.co/1I11N8CvyQ 
 他深深体会到,在地狱里生活一辈子的人并不特别感到地狱的痛苦,只有那些在天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地狱的痛苦。
——莫言《丰乳肥臀》 
 Medium付费文章解析器 无限阅读付费内容
Medium Parser
Medium Parser是一个付费文章解析器,可以帮助用户克服https://t.co/29w6QbekQ3上每月 3 篇文章的限制,并允许无限阅读付费内容。
chrome
https://t.co/e5r2DsA80G
firefox
https://t.co/9ndF9RNMzB https://t.co/1PFI4sxr7Q https://pbs.twimg.com/media/GCBXCoOa8AAltfv.jpg 
 读了《新文学史料(季刊)》。
好多晚清到49年的著名作家,不仅是文化人,还是官员,社会活动家,文化企业家,社会掮客,多面间谍……社会经历非常丰富。 
 从守神养神的角度而言,读书最佳,广播次之,视频最下。
前者的思维活动主要在内,次者的思维活动主要在外,神通过眼睛流走。
摄人心魄主要通过眼睛来实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嗜欲不能劳其目”——黄帝内经·素问。 
 初中班主任经常让优秀家长发言,在这里我给家长提个建议:
如果还是初一,尽量别发言;有可能到初三就不优秀或不那么突出了。 
 松弛感是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
遇到事一时解决不了就不要钻牛角尖,调整心态,该吃饭吃饭,该干嘛干嘛。有些事儿就这样,哪怕你付出200%的努力,只能一步步解决。
大多数人面临两个难克服的心理问题,畏难情绪——怕失败,不愿意循序渐进——每天做一点坚持不了。
这是人的本性问题,不是孩子不努力。 
 你觉得那些行业不好? 
医生、教师、律师、会计、销售、理发师等 
 一个人学会怀疑时,哲学便产生了——尤其当这些怀疑针对的是我们曾经珍惜的信仰、教条和公理时。

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努力和坚持,真的并不算资本。因为那本来就是应该的。 我做过多年的老师,那些年的经历告诉我: 
绝大多数人,差的其实只是一个机会和一点点的训练—如若他真的有一颗不甘的心。 恰当的机会、恰当的训练,就是可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的,就是我们反复提及的“重生"。 
 对很多人来说,教科书里的概念是学来应付考试的,考试过后,那些概念就扔掉了,美其名日“还给老师了…
这样的习惯使得大多数人从来不认真仔细地审视自己正在使用的概念。其实,生活中的每个概念都需要审视、清理、升级、再重新审视、重新清理、再次升级的。 
 学习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

为什么持续学习一定会产生好运和惊喜呢?理由也很简单:
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即,所谓的融会贯通。若是你脑子里有用的概念寥寥无几,他们之间有什么连接价值啊?就算有连接,又怎么可能有“意外的连接"呢?
这道理是不是很浅显? 
 推销知识难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1、仅仅说没用,得做,不然说没分量;
2、做都不一定是有用的,得有改变,没改变不算数;
3、有改变也不一定够,得有看得见的改变,看不见还是没分量;
4、有看得见的改变不一定成功,对方可能并不服气;
5、改变太大了也不行。对方一看,吓倒了,直接放弃了 
 知识是很难传播的

可以瞬间传播的,通常不是知识,只不过是段子、谣言和八卦。系统有效的知识,常常被敬而远之,真不知道为什么。

推销知识,实在是太难了。你看学校一个又一个,学生一批又一批,老师们前仆后继,就那点东西却常常压根传递不出去。 
 目前正在使用标点符号的标准GB/T 15834—2011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年12月30日发布并于2012年6月1日起实施:
“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通常”,按照mece原则,显然没有穷尽。 https://t.co/OwNznDOIwN https://pbs.twimg.com/media/F1QU_4CaEAIUUvd.jpg 
 高中文理分科制度无奈,至少保证大部分聪明人接受充分的科学教育,自高考恢复以来40年里科研事业总能后继有人,顺利赶上第3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
*不要担心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聪明人都是“老师不教自己也要学”的。 
 中学的政史教育实在不敢传授真才实学,只能搞些死记硬背,不用脑子东西敷衍了事。高中文理分科分出了三种学生:
智力允许学理科的学生,不允许学理科的学生,智力允许学理科偏要混在文科生中降维打击的学生。 
 冬至了,今晚是中国黑夜最长的一天。
马上就熬过去,春天不远了。 
 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 老舍 
 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

——周国平 
 人的智慧越是深奥,其表达想法的语言就越简单。

——托尔斯泰 
 前几年大学生以为去高校念个硕博出来又是好时候,今年希望彻底破灭,一年走完别人五年的路毅然决然考公。 
 首个中文古籍影像一站式阅读系统——“全球汉籍影像开放集成系统”于近日式发布:
https://t.co/4NbM4r30Nl
第一期著录中外各大古籍馆藏机构公开影像数据共17万条(约13.7万部又3.3万册)。 #book
ps. 系统由安徽大学唐宸主持研发。唐也是“奎章阁·中国古典文献资源导航系统”的制作者。 
 人生本来不是为了像兽一般活着
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
——《神曲:地狱篇》但丁 
 每个人都是出生的时候,都只能是原创。结果,绝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盗版。
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创作。
讲道理的人很多,践行的人很少很少。少到什么地步呢?只要真的做到了,甚至可以被称为“行为艺术家的地步。
钱花掉了才属于自己,时间度过了才可以算进生命,这是朴素的道理。 
 高敏感体质的人对发生的事情更高感,接收到的信息量比一般人更大,很容易被一个场景或者故事画面冲击到认知爆炸,大脑里像放了烟花一下,长时间无法平静下来。我推荐的一个应对办法就是用大纲类笔记工具疯狂书写。 
 第一年,我们可以像苍蝇一样左冲右突,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就要像蜜蜂一样,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飞行。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刻意训练并不依赖任何运气,只要付出就有收获。越是早期,越应该花更多时间精力去学习(磨练技能)。我们就是相信学识决定一切。
(李笑来) 
 我们向往更好的生活,相信本质上一切依赖学识。
我们相信一切的努力遵循复利效应,只要有耐心,通过积累,就可以达到之前无法想象的效果。财富、能力、魅力,以及抵御变故的能量…都靠积累获得,都有复利效应。
我们相信惊喜(serendipity)其实是复利效应的终极体现。我们总是尝试着融会贯通。
——李笑来 
 “我们所能为人类构想的最伟大的事,莫过于这样一种命运:人直面赤裸裸的生存必然,除了自己别无等待,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一场无休的创造,由他本人完成关于他自身的创造。”

——西蒙娜·薇依 
 每年冬天,尤其快到圣诞的时候,我就开始幻想婚后生活。 
 三流的书收集知识;
二流的书传授方法;
一流的书弘扬思想。 
 世上最大的罪恶就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即便是一个善良之人都是如此。当善良没有见识的时候,也会和罪恶一样带来同样多的损害。
—— 阿尔贝·加缪 
 爱几乎是无法形容的。爱必须活出来,爱总是在行动。

|鲁米 
 一个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取决经历了多少苦难和屈辱,而是来自内心储存了多少爱和美好。
生活本身的压力已经够多,未来会更多,父母只要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就好。如果再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和苦难,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唯有爱铸就的铠甲,才能让孩子变得更独立、更强大。 
 哄孩子的东西很多并不幼稚,甚至还有很厉害的商业运作在里面。

但是很多文艺乌托邦、科技乌托邦创业者搞的玩意,比哄小孩还幼稚。 
 快乐教育对部分孩子来说,可能会一辈子都不快乐。
认清现实,让孩子在努力中得到认可。
学习很艰苦,但是有人一路陪伴,也许能坚持下来。 
 霍布斯说,人若没有激情,等同于死亡。

人类的激情,应该不是单纯的情感冲动或本能,而是一种精神化的情感。这种精神化的情感能够塑造并提升人类的境界,而不是灾难性地把人摧毁。 
 如果社会是一台车:
普通人就是了解「转钥匙能启动,踩油门能加速,踩刹车能停下」;
工科生了解「汽油从油箱通过管道/油泵,由ECU调节油混比后喷入缸中点燃产生动力」;
社(商)科生了解「汽车销售/市场);
(人)文科生了解「排气声音之美/汽车设计哲学」或者「换挡杆是阳具崇拜」。 
 不建议二本的教中档以上高中。非学历歧视,其实为了保护二本老师身心健康。水平不够,学生不服。当你听到学生对你评价:
1、听小x老师讲课,从精通到入门
2、找小x老师答疑,就是帮小牛整理错题本
你难受不?家长盯得紧,天天打电话给校长要求换老师,换其他班,其他班家长又闹,难受不?弄不好会抑郁 
 所有人类在生下来的一刻就开始学习。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类前进的动力、高贵理性的源泉。
去培养学习乐趣,学如何获取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更多技能,迎接更多挑战,更好地享受你的人生。
让学习成为你持续终生的习惯,学习是件快乐的事,从你出生的那一天起,一直都是。 
 很多人说工作学习需要激情才能坚持下去,但实际上这是错的。

真正能让人长久坚持下去的,只能是这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望的追求。

有些人追求事业,就算他们财务自由,也会继续工作。

单纯靠打鸡血、振奋情绪来督促自己学习进步,等情绪消散,只会觉得更疲劳 
 通识教育一塌糊涂,从学校走出来的人本身没什么技能,又没学习能力,问啥啥不会干啥啥不行。理工科还好,文科一言难尽。
讽刺的是,在整个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会贯穿你整个人生。
学生上学是为了拿文凭,而学校既没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也没教会学生该如何学会“学习”,这就是目前国内教育面临的困境。 
 国内教育目前的问题在于通识教育很少,专业化教育不到位。这导致学生既没独立健全的人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没在所专业上获得足够的技能水平。
如果一个学生,没能在大学里学会如何“学习”,没能学会生活必要的常识和技能,没有建立独立的人格,没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那大学对于他来说意义何在? 
 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惬意。
——汪曾祺 
 愚蠢是怎样造成的:
1)骄傲,自以为聪明;
2)心灵的软弱,心灵无法支撑智力在无主之境的游离“探索”;
3)缺乏足够的大脑耐力,因此无法对摄入的信息进行全程的辨析分析。

总体而言,愚蠢是一种“身心灵孱弱”状态的外显。 
 人的一生也充满了日期,赋予生命节奏和递嬗感,仿佛站在某个日期的高峰上,人便能回顾和俯视,见到过去。一个清晰、易懂的过去,分割成一桩桩事件的方块、一条条已知道路的曲线。
——安德烈·库尔科夫《企鹅的忧郁》 
 我提倡功利性学习,不要漫无目的的学习。当你有需求以后,再去读书、上课、请教高人,效率高得多。
功利性学习的三个指标:
1.有截止时间,不能无限期学习;
2.能完成特定任务,不能仅凭兴趣爱好;
3.深入知识内部,成为行家里手,而不仅仅流于表面。 
 多读别人的东西,清楚别人写得有多好、写到了什么程度,至少有助于克服盲目的自负。
人之所以自负,我总觉得,除了个性方面的原因,很可能是不知道别人已经写得有多好,看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从小成绩好的孩子很难心理健康。竞争激烈,强中自有强中手。
从小成绩差的孩子很难心理健康。成长氛围是比成绩,差被贴标签区别对待,在学校大多数时候是弱势群体,除非体育、文艺方面有点特长。从小成绩中等的孩子很难心理健康。在学校里太平庸被忽视,起个烘托氛围的作用。
孩子健康成长真的太难了。 
 高等院校的作用:通识与专业化教育。
我是谁?
我想要什么?
我该选择什么生活方式?
我有哪些生活常识及必要的技能?
遇到一个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我该如何解决?
如何面对巨大压力下的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是通识教育的目的。
专业化教育——在某种技能或专业领域强化训练培养技术人员——职校、医学院等。 
 鲁迅孙子如今也沉迷于刷短视频了 https://t.co/Y9uUx31ayc 
 【用开水烫餐具,到底有没有必要?】“热水烫餐具”的仪式感可以有,如果想给餐具消毒杀菌得需要100℃的水,并保持冲洗30秒以上,否则作用不大。但能冲洗表面灰... https://t.co/1Fujph5JFF 
 如何评价威妥玛拼音? https://t.co/C2yDwWQtkH 
 当下大学生同专业或同班同学之间,尤其异性之间的友情或情谊非常淡薄,他们要么各自忙,要么各自闲,各忙各的,或各闲各的。
哪怕可能对某异性同学有好感,也断然不会主动或积极地表达交友或交往的需求或意愿。进大学后男女生之间,突然出现一堵无形的心墙,这堵墙禁锢着少男少女,谁都不想主动拆掉。 
 鲁迅孙子自称90%刷视频10%看书——看起来是个可笑的新闻标题,但实际上现在能有10%的时间用来看书的人,已经非常非常少了。 99%的人应该都是每天不读书的。 
 午觉是一种甜美的死,睡者在半醒的状态体味他的消亡的快乐。
——波德莱尔 《巴黎的忧郁》 
 孩子,这世界上,好多堂堂皇皇的事,都是在黑灯瞎火里干出来的。

——莫言《丰乳肥臀》 
 人们应该始终把自己看作第二天就要死亡的人。将您扼杀的就是您以为面前还有无尽的时间。

《月神园》埃尔莎·特丽奥莱 
 这么多年来,老师这个职业一直在消耗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几代老教师积攒起来的道德储备。 
 个人的经验,不要当成真理灌输给孩子,动不动“记住”“我告诉你”“只要怎么怎么,就一定怎么怎么”,太肤浅、太八卦了。
无论什么老师上课,都不要谈论这种“经验”,贱兮兮的,透着有什么龌龊想法似的。 
 你的人生也很像预制菜,一出生就被预设好了。
它很早就失去了新鲜度,在一套固有的流水线上加工一遍,焯个水、抹点酱、撒点盐,经过几年的寒窗苦冻,热一热就可以端到他们面前吃了。 
 把思想装进别人脑袋比把钱拿到自己口袋还难,靠几天时间根本没啥用。
真有心改变,自发网络学习足够。口罩期间,没有现场培训也没见人变傻。
但培训是一门很大的产业,而且以后也不会消失。它满足人们心理——我努力过了。 
 少儿培训项目多的是浪费时间、金钱的类型。
小孩子绘画舞蹈钢琴,长大之后99%忘了,不会了。
学业辅导,尖子生就那么几个,普通人上个二本三本和不上没区别。靠脑子吃饭的人在人口比例是固定的,辅导不辅导,就那几个。 
 成人生活那么多不易,让小孩学会一两个终生爱好帮其度过漫漫人生,低谷时可以弹首曲、画幅画慰藉心灵。
这话我爹对我说过。可惜过了20年也没看到哪个人靠这些东西渡过漫漫人生。这只是有钱有闲人的点缀。月赚万把块的人靠这安慰自己就是个笑话,真没见过。我倒见过跑步、钓鱼这类能慰藉普通人心灵的。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去和学校抢活干,而是重建抽象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血肉联系。帮助孩子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生活中的体现与运用,形成全局理解。 
 张雪峰其实是少见的良心kol,他就差扯着你的耳朵喊了:
市场经济已然完蛋了,要么赶紧进体制,要么赶紧润。

可惜,还有些糊涂蛋听不懂。 
 考个好大学需要高智商。大学教授的孩子考三本的有的是,但是混的差的却不多,父母总是有办法把孩子捞起来。
很少有工作需要高智商,大部分按部就班就可以。员工是螺丝,领导也是螺丝。很多牛逼职位本质是门槛高,不让你随便进,进去就发现里边是猪。大厂特别明显,面试到你怀疑人生,进去大失所望。 
 体制内也是三六九等:
公务员第一等;
院校、研究所、设计院事业编完全“后妈生的”;
医疗机构事业编是最低端的,待遇不如普通事业编好。
考公不异地,异地不乡镇。
有上进心的,可报“王牌”部门;
想躺平的,就去群团组织,绝对没错。 
 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受过教育,只是承受了教育的伤害。 
 教育的最大的悲哀,就是在学校时鼓励集体主义 ,坚决压抑个人主义;等到了社会上才发现,原来你只能靠自己。 
 一个人之神圣不可侵犯,不在于他的个人,而在于他身上的非个人之处。人类身上的一切非个人之处是并且唯一是神圣的。

——西蒙娜·薇依 
 有的家长不太愿意相信,我孩子怎么就就就不能读书了?
这样,你去普高线上10-20分的普通高中看下,数学物理大面积的五六十、二三十分……
就这个情况,老师也是捏着鼻子上课,其实大家都挺痛苦的 
 不要让孩子成为小混混,小孩有个手艺就不会学坏。
95%的孩子,有没有读书潜力,初二下基本能看出来了。
这时候家长要想明白,不要再去看985211大学分数线了,尽早规划调研,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学个靠谱手艺。
人是需要成就感的,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你家长就要迅速转换目标,千万别死脑筋。 
 中学小学要成绩优秀,服从性是基础。否则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 
 什么是垃圾教育?
孩子睡不足十小时的教育就是垃圾。 
 体制内文化形成于一个无外部竞争压力的环境。
所以,体制内的生存法则,是一种维持其等级秩序的政治伦理,类似于儒家三纲五常的潜规则文化。 
 成人社会的考试答题,是见招拆招、不能重复,选择靠本能。
训练和指导大多数只能是来自实践经验。 
 考试是竞争,职场未必。
考试不看你个人实力只看排名,你再聪明考再高只要排名不够就一样考不上;但职场不一定,业绩够大就能升,而不是说只有排名第一的才能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社会商业工作并不比考试艰难复杂。 
 中国的教育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培养人,而是为了配合考试来淘汰人。
所以教育的难度在不断提高,学越来越多烧脑子而没有用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淘汰人,实现学而优则仕。
因此教育的结果不是产生创新力,而是产生各种生存哲学。 
 美国顶尖大学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背景
最早因宗教需要,哈佛这种大学是培养牧师的。
后来商业发展需要,招收富人子弟,看钱。
富人子弟满足不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需求,于是搞了综合素质评价,看SAT成绩,吸收平民和穷人子弟中成绩好的入学。
所以,美国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看成绩,而我们搞成了降分。 
 书这玩意你看了,似乎也没啥用,但坚持看你会以自己都察觉不到的速度改变。
我认识的一些大佬,基本有每天读书的习惯,他们的阅读量非常惊人。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天才可以无师自通,但我自觉智商普通,出身平平,没有大佬愿意提携我,那就只能多读书了。
至少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读书真的有用。 
 很多人读书很心急,希望从书中找到一些警句或者漂亮的描写,自己直接抄到作文里。这种想法过于天真。即便是经典,那些警句和高潮篇章也是不可能经常出现的。而它们之所以出彩,是周围的语境烘托出来的。

(吴军) 
 读书,就是大脑的磨刀石。
有时候并不能从中获得什么知识。有些书你读了多遍,多年以后再读,会有新感悟和灵感。多年后你的知识结构、经历更丰富了,当年读书没感觉的地方,自然涌现出不同的看法。
有时产生的灵感,甚至和这本书完全没关系,但在你成长,赚钱的路上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是飞跃性的帮助。 
 播客比起文字,更受创作者欢迎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播客大多以谈话形式制作,多人交谈的形式天然可以降低创作压力,创作者会更轻松、愉悦。

同样的内容,聊天令人愉快,自己一个人写成文字则会很累。 
 初中跟高中的区别

初中,笔记记得像学霸,看成绩,基本是学霸

高中,笔记记得像学霸,看成绩,可能是学渣 
 语法学习,最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不仅对语文,更关键是对诸如数学读题,提取句意主干等有着思维工具般的影响。
很多孩子到了初高中,题目读不懂,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基础语法都没学好,无法从一大段文字中快速提取其中的主要意思。 
 读一个专业能不能赚到钱,最重要的是你最后工作所在的公司是不是拥有产业链的主导权、定价权,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汽车专业就不行,中国的主机厂目前没这样的实力,从业薪资只能惨兮兮了。现在造车主要靠软件,结构没啥突破。机械是基础,也是最不值钱的,赚的是设计研发和售后的附加值。 
 如果一个专业(非材料半导体、计算机相关),别人告诉你好好学,肯定有前途——
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专业80%以上的人是炮灰。 
 高校里搞科研和咨询根本不靠谱。
想搞科研的,要离开高校,否则就是浪费国家经费。既浪费国家的教育经费,又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想搞科研的就不应该是老师的正式编制。
国企、央企里经费充裕,条件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