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dbean new post about | logout
 #中国哲学
其实伏羲作八卦,和战国时成书的<周易>,无非是那个年代人们一种经验总结的汇编。这种经验是缺乏实证性且玄学化的。 
 古代先民确实在崇拜神明上不像西方与印度那么兴趣浓厚,奈何他们更迷信。所谓的理性和人文价值是杂糅在各种鬼神传说之中的。相比之下,神秘主义更严重。 
 自打周朝起,国人就盘算着如何笼络和管理更大的地盘。伐商之后,推行的封建和世袭就是基于此目的 
 其实这不难理解,将自然知识和信仰混为一谈。 
 这算哲学吗?我以为是算命?😇 
 虽然孔子说仁者爱人和为仁由己。
但是对应到底是什么仁,这个定义还是模糊的。
后世的解读还是主要从爱人这里出发的 。
不提仁的具体内涵,只提仁的特性
例如说情感性,普遍性,族群本位性和实践性。
我想说的,不提内涵只说外延,其中可操作可定义的空间可就太大了。
就像我将仁的实践性解释为道德义务,责任和自律。
但是从根本上还是回避仁是什么这个问题。
虽然后期儒家在不断完善,但是他们整体上的含糊和神秘是一直存在的。 
 1.天命-时命
2.仁-(爱人)
3.克己-复礼 
 搬运
nostr:nevent1qqsprzx2dt8w8zxgfhlrax9wqwck7mm8kr6ap0qjmdsa4gn9t28pdwspzemhxue69uhkummnw3ezumrzv3jhvtnxw4hz7q3qdc86ywgyc3js3jepx0ughh5ue7wwlgulw2rdpc66ln7ps643rp4qxpqqqqqqzlc2rvv 
 先秦诸子,从外延上看,貌似是百家争鸣,实则是百家争宠。如果不是春秋战国时候的社会动荡,怎么可能跑出来这么多人著述立书。而他们的意见,写来写去无法也只分为以下几个主题:

1. 恢复社会秩序
2. 提出理想的社会模式
3. 解释当下的乱世
4. 为社会动荡指明方向

这帮人,确实也是在求知,但也跟切西瓜一样,一人分一瓣。所以最终只会有两类人胜出得宠

1. 纯粹功利性与维稳的(法家)
2. 全面且广泛的,对所有的问题都做出回应(稷下道家)

至少到了汉初,儒家在对阵黄老之学时仍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一切直到董子广泛吸收并且杂糅了阴阳五行等等学说之后才脱颖而出。 
 百家争宠也不算夸张,争权力的宠,我认为要去掉道家和墨家,如果是争人世间的宠,那是应该的。 
 那时期因为有诸国因为统治者要争霸,才有了发展大明这些理论包括人才的土壤,假如是大一统根本不可能。周也是我们历史上最像现在西方的模式 
 分享一个同时代的观点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
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
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
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
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
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
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
(《荀子·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