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里居然有离开工业界读博的,中年了做出这种选择代价很高。 读博士只能让你获得更多想法。挣到钱,却是需要你有办法。 人生可以没有想法,但一定不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一生,常常是是束手无策的一生。也就是悲剧的一生。
彼得·沃森在《20世纪思想史》结尾总结: 20世纪物理学越搞越像神学,世纪末出现的理论框架大部分永远无法证伪,无法观测证实。 作为圈外人他似乎明白,行业早都内卷到没饭吃,只是大家不舍得走。 我一个外行也感觉如此。弦理论、量子纠缠这些可能永远是假说,对人类认知领域的贡献不比中观、唯识论大。
如果都指望大学老师,中国科研和工业水平应该和印度难分仲伯。
20世纪弗洛伊德学就典型。他是圈外的,当时主流心理学会根本不认他。徒子徒孙混饭一大批遍布文学、艺术、心理、社科各领域,大多什么都没搞出来,专业都让人证伪了。 西马差不多,创始级别的大理论家是社会活动家,如今打着旗号在大学混饭吃的更多,什么都搞不出来。 文学家单打独斗,养活一帮评论家。
这世界有个挺悲哀的事实。 人文、社科的专业成体系地诞生之后,就产生不出什么大师了。往往是一个圈子外的人,业余搞一搞,然后成功了,一帮人蜂拥而至,骗补贴,搞各种组织架构,最后折腾几十、上百年,养肥了一批混饭吃的,只产出一堆垃圾,浪费了树木纸张。 是以《道德经》有云:不尚贤使民不争。
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于自由热情和真正的兴趣,而不是恐惧被淘汰压力下的内卷,真正的进步不是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的。 除了个别如法拉第,近现代科学大家多出生于衣食无忧的家庭,也正因为不会为五斗米而发愁,所以这些人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付出一生的热情。
普通孩子的学历红利期(峰值)已经过去了,对普娃来说现在教育是消费,父母思想上要能接受操作猛如虎月薪三千五。 看现在的形势发展,今后可能还是要多看看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他兴趣特长在那儿就会不知疲倦的去做,赚钱不赚钱不好说,也许慢慢的会从中找到赚钱机会,这个不好说。
人往往在追求一种积极自由,即“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自由——车厘子自由、穿衣自由、情绪自由…似乎要达到某种水平——学历多好、收入多高、内心多强大,才能配得上,让人在“我该做”和“我想做”之间不断选择前者,从而陷入痛苦。 在追求的过程中人大多数时候不自由,极致的积极自由就是极致的奴役。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 1/3是师徒关系。 1/3是雇佣关系,每天996换一张文凭,老师再补助一点,也好。 最恶心的就是最后1/3。基本上奴隶和主人的关系。 如果收第三种,应该提前那个小本子记下老师的违法乱纪(现有理工科下,不擦边老师就饿死了 )。发生冲突之前,拿出小账本来,和老师核实一下真假。
新加坡的分流评级体系: 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直到高考,被一次次地测验,分入不同等级的班、选修不同层次的课、进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学校。 该体系源于79年教育部发布的《吴庆瑞报告书》(时任副总理),报告认为:以单一方式教天赋各异的学生不合理,不但相互影响,还造成大量教育资源损耗,建议分流。
今天也不开心☹️ [图片] https://t.co/PpOA3Ac2v8
文明需要经过几十亿年曲折的演化才能出现,毁灭却只要一瞬间的愚蠢。 卡尔·萨根《宇宙》
经常看到一个说法,智商高(成绩好)的人情商低,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确实不排除个别情况,但就我的观察来说,在绝对实力碾压的情况下,不需要展现情商。
老百姓认可的高校排名越来越看重这两点 1、硬核科技成果(国家科工要人数量) 2、高质量就业率(大中厂招聘数量) 本质其实也是都是就业
【红肉致癌?这说法到底哪来的!?】兽肉虽然确实会升高患癌风险,但是和抽烟、喝酒、熬夜什么的比起来,这点风险完全不算个事儿。 https://t.co/Pbn9Si5GXM
以后谁让老子代课,老子要直接甩给她:“老子明天没得空,晓得了不!” https://t.co/qjJPl4Ptrl
连着两个比赛……真是要人命吧……能不参加这吗……我是不想参加…… https://t.co/hW8rOPi1Q1
再也不戳了[融化] [图片] https://t.co/1jf7W5NPTL
一带一路英文翻译:“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 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据说已经谢幕了。
大学生兼差的收入,差不多全是吃掉了。 ——汪曾祺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所说: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在书店看书感慨: 1、最新最前沿的研究著作,国内没人引进,引进了没人看。 2、翻译质量低下。 3、充斥着大量垃圾书籍 4、经典著作非要找些水平不行的人写评语、解读,饭里加屎。 5、写书赚不到什么钱,有水平的人没动力写。 书店未来的趋势,可能是充满读书氛围的主题咖啡馆了,不然很难存活下去。
女性的很多人格弱点其实也是男权文明的罪过,男人故意把女人塑造为依附型人格。比如贤妻良母,比如夫荣妻贵,本质有多少创造性?并没有。 不论男女,从一个个心魔厮杀出来吧。把女人赶出贤妻人格,把男人赶出工具人人格。每人都有漫长修行路。
众多女作家写的文学作品极庸俗、乖巧、败坏。看看她们写些什么: 怎么找个好老公,炫耀事业和婚姻的小确幸,对民众的深重苦难麻木不仁,对理性缺乏热爱,对行动力没兴趣,对个人生活以外的复杂世界缺乏求知欲。像乔治–艾略特这样有伟大心灵的女性寥寥无几。 我能宽恕这些庸人,但尊重不起来,抱歉。
现在很多人的三观都被明星、主播、大V、媒体、商家所影响着。 可这些人只是为了赚钱而已,怎么可能为你的幸福着想呢? 有资格影响你三观的,难道不应该是哲学家、科学家、伟人、英雄、智者、大师这些人类杰出的榜样?
新一代人,正在养成一种新型的文字体系——赚米、啵啵间、芭比Q…… 这种文字体系说白了,就是为了平台而故意制造的错别字。而接受并使用这些错别字的,正是那些孩子,也就是我们下一代。 汉语原本就是一种乏力的语言,而今又被平台审查所扭曲,再也表达不出生命的真实。
一旦学校医院有什么奇葩规定,一定被前人做过的离谱事坑过。
你想要的任何自由(生活、财富、精神),都得靠自律来实现,没有其它道路。 https://t.co/M8iB5h7ouF
家庭提供了保护和归属,让人不会陷于空虚,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小国家,是个不让人好受的地方,其中充满政治、憎恨、分分合合和道德指控。 ——奈保尔
阅读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旦你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超过了写作的时间,你就不再是一个“研究写作技巧的作家”了,你是一个拖沓的作家。 理解这两种“技能”之间的区别是极其重要的。 你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博览群书的作家,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高效的作家(且博览群书)。
一般狂热的笔记爱好者,实际上是相当无效的思考者,往往追求生产力工具的人是低效的生产者。 寻求“更好的工具”本末倒置了,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更好的思考”和“更多的产出”。
无论贫富贵贱,健康疾病,如果一个15岁以下的孩子不幸福,不乐观,那他的父母一定是很差劲的父母。 如果他有父母的话。 就连流浪汉的养的狗,都不是流浪狗呢。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言传身教胜过了一切说教。 大部分孩子并不是出生就优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观的健立,都直接来源于自己的家人,孩子会情不白禁地去模仿家人。家长们精进,孩子自然也精进;家人们摆烂,孩子也大概率不知上进。
“人家撇下你的那一刻,一定是觉得某个瞬间没有你,他会生活得更好,那一刻,一辈子都不值得原谅。” ——张爱玲
人生是一生的成长和长期的积累,不是短跑或跳高。起跑线抢跑或者跳高天赋好,长远看影响不了太多。反而是悠长持续的兴趣、日日不断的用功,造就了大不同。
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给你的,而非真实存在。 ——米兰·昆得拉
致自己…… [图片] https://t.co/OH76aP81Nd
我们管千百个变化不定的原因的无限运作叫作命运。 |博尔赫斯
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其实看不出来什么,学习好不好都是次要的。 最主要的是父母还让他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哪怕去饭店当学徒,或者去当兵也好,或者是考不上大学供他去印度读大学也好,都是次要的。
父母没有义务帮孩子买房子买车子。但是父母绝对有义务在孩子想上学的时候去尽全力支持他上学。但是一旦毕业了,一旦进入到社会了,或者是家里没钱了,父母就没有义务了。 也就是父母要尽力供孩子上学,但是孩子自己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不要指望父母帮你包办你人生的婚姻、房子、车子。
推荐一个古籍检索和阅读网站:书格 网站由让人尊敬的未曾以一人之力收集、整理、设计、分发、维护多年。 #book 网址:https://t.co/v87uxjIwXz
普通初中前5才能上一本。很多家长一听就炸毛了——你胡说八道,我不信你。 那看看浙江的数据,2023年全省一本上线率15.16%,这是经过中考分流过的;如果按中考人数统计,一本上线率差不多8%多点,普通初中前5上一本已经10%了。
很多家庭的焦虑都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其实没必要,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学习的。 小学不太好说。 到初二,如果普通初中班排不到前5,大概率一本没啥指望;30名开外,早做其他准备。
自媒体有个著名悖论: 都说教师收入太低,但是又不愿意离职;一旦说起取消编制,就人声鼎沸。
过去几年因为地方上财政好所以教师待遇普遍好,师范类招生的分数线也是水涨船高。 现实是学生数量接下去几年会直接腰斩,不需要那么多教师。后面那些高分考入名校的师范生注定多数会失望。
搞不懂你们,为什么挤破头当老师,教师是“体制边缘人”。 体制内一旦缺钱,第一个裁减的就是短期不会有影响的教育开支。所以教师往往第一个受到财政紧缩的冲击。配合接下去腰斩式的入学人口,体制根本保不住教师岗。
就我来说,我喜欢反思。 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保持感觉的敏锐性。 就如歌德席勒们告诫过的,认识人就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要去认识人。
人类从历史中唯一获得的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仼何教训,历史会不断的重演。(黑格尔)
今天不开心☹️ https://t.co/TJmjc6hi49
但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活在世间,必得为谋生而劳作,但这个劳作一定不能是苦役,而是一种享受,在劳作中心生欢喜,每个当下都洋溢着生命的喜悦。 |费勇
张爱玲的《流言》: “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设法来到之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
随着奶头乐的日益深化,民众已经习惯游戏、短视频、直播、自媒体这些信息密度低、信噪比小,靠刺激人底层本能来吸引注意力的信息载体。 长篇文字阅读本身已变成一种极高的门槛,书籍市场也日渐式微。 也许未来时代再也不会出现那些影响数代人的文学大师了。
一个孤独的项目,一个孤独的故事 https://t.co/830giUC8mO 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插图项目,其理念是分享和阅读有关孤独的故事,有助于我们减少孤独感。点击每一个窗户,了解孤独的多种多样体验。
Notes by 豆小豆 | ex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