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非典型性肺炎”这个名称本来是属于支原体肺炎的,跟病毒无关 SARS被称为“非典”是2003年那场荒谬的民族自信决斗大戏的产物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为迄今发现最小、最简单、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微生物,是迄今发现的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目前已分离出150余种,大多是正常菌群 其最主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类似细菌但缺乏细胞壁,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支原体能引起各种动植物疾病,目前人体分离到16种支原体,明确致病的有5种 已知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及人型支原体等对人有致病性,前者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溶脲脲原体、生殖道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则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支原体平时牢固吸附于细胞表面,能通过表面蛋白的转换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主要引起肺炎,在支原体属中能引起人类肺炎的只有肺炎支原体一种,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2左右 肺炎支原体肺炎从前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primary atypical pneumonia),也称为Eaton因子肺炎、冷凝集素肺炎,1964年正式命名为肺炎支原体肺炎 以间质性肺炎为主,主要病变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有时并有支气管肺炎,肺组织损伤包括呼吸道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上皮增生和萎缩、黏膜下淋巴组织增生、细支气管周围炎症、血管周围炎症浸润和管腔阻塞 MP形态呈短细丝状,长2~5μm,能在有氧和无氧环境生长,但在有氧环境下生长较差 MP无细胞壁,代之以3层结构的细胞膜,其成分为蛋白和脂类,MP的抗原物质来源于此膜,包括糖脂抗原和蛋白质抗原,糖脂抗原是主要抗原成分,与许多细菌、支原体和宿主有交叉反应,是引起自身免疫损伤的主要物质 MP是引起人类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重要病原体,约占所有CAP的5%~30%,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咽炎和支气管炎 支原体肺炎由呼吸道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多为散发病例,约3~6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容易在学校、幼儿园及军队等人员比较密集的环境中集中发病 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是5~20岁人群,以5~9岁最高,其次是10~14岁,但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并可能导致特别严重的新生儿疾病 MP肺炎相关的死亡较少见,meta分析表明病死率在1.4%。而通常CAP病死率为10%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无任何症状 部分患者有头痛、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也有引起死亡的个别报道 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约3%~10%的感染人群发展为肺炎 肺部阳性体征少而影像学表现明显是支原体肺炎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曾经被称为“非典型性肺炎” 支原体是胞内菌,由于缺乏细胞壁,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耐药,包括β-内酰胺类和糖肽类 对作用于核糖体50S的大环内酯类、核糖体30S的四环素类和干扰DNA合成的喹诺酮类敏感。大环内酯类中以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效果较好 https://pbs.twimg.com/media/F_n3CcoWMAAicp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