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永浩做带货一哥,是否会审视“工匠精神”鸡汤? 只给少数人看 2020-03-24 21:53 最近,罗永浩宣布进军电商直播。他说:“自己虽然不适合卖口红,但相信我能在很多商品的品类里做到带货一哥。” 与以往的每次转行一样,罗永浩的这次转行仍然遭遇到很多嘲笑。例如,有人说:“罗永浩成为带货一哥?别跟买家骂起来、约架就谢天谢地了。” 这种嘲笑没有必要。在我看来,罗永浩的转变方向越来越务实,我看好他的转行。罗永浩之前表示“有债必还”,也是负责任的表现。带货直播是发挥他的比较优势,倒是以前他做手机,是非常不务实的。 一个人是否适合做手机,并不是天生注定的,所以,并不是说罗永浩就一定不适合做手机。我之所以说他以前做手机不务实,是因为,他做手机的指导思想是鸡汤式的。他一再宣扬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经济学鸡汤。 当今世界流行鸡汤。 鸡汤的特点是:那些话把好听的词组合在一起,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它们的逻辑是很粗疏的。 在经济领域,其实也有很多鸡汤式思维。 例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维:经济困难倒逼企业提高产品品质。或:经济困难倒逼企业创新。似乎困难时期,只要企业下更大决心,创新就起来了,产品品质就起来了。总之,精神致胜。 著名的经济学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就有这样的思维。他曾说: 经济如果没有下行,不会把经济逼到下一个阶段,一群鸡一只鸣,这只不死下一只不会叫,这是生态系统,经济也一样,顺风顺水的时候,旧常态能继续下去,新常态出不来……经济下行是创新的因,经济困难是启动创新的因,这是我的观点。 但是,这种论点不能解释,为什么创新总是更多地出现在繁荣的时期,也更多地出现在经济发展得好的国家?产品质量同样如此。例如,日本产品质量提升最快的时期,是它的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真相是:经济领域没有精神致胜这回事。无论是创新,还是提高产品质量,都是市场协作的结果。在经济下行时期,或者在贫困国家,市场协作受阻,不管你精神上多么奋发图强,创新和产品质量都不会太好看。 罗永浩进入手机行业之初,一再高唱的“工匠精神”,刚开始也获得了不少人的追捧。“工匠精神”啊,多么稀有多么可贵!罗永浩误以为,只要自己和员工有足够的“工匠精神”,就能做出质量上乘的手机。粉丝们也期待一场“工匠精神”的胜利。有些人甚至上升到了民族性的高度。 但结果,罗永浩的手机因为管理和供应链协作的失败,并没有在质量上获得普遍的口碑。 一般来说,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协作就越精密,产品质量的提升速度就越快。少数人的“工匠精神”,完全无法和规模效应相比,这是铁一般的经济规律。 李白遇到的那个“铁杵磨成针”的老太太,最有“工匠精神”,可是她的针的质量,根本无法和亚当斯密笔下分工化的制针作坊的针相比。 罗永浩自己最后也发现,规模上不去,其他方面再努力也难改大局。 从需求端来看,只有人们愿意、且有能力购买质量高端的产品,企业的投入才能得到弥补。所以,正常的企业并不是不计投入地去提高质量,而是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相应质量的产品。 人们常常说善于制作高端钟表的瑞士人有“工匠精神”,但其实瑞士更多的是营销做得好,占据了高端钟表市场,做高端钟表有利润,所以才致力于生产高端钟表。 如果中国的某个县生产的高端钟表能够卖得出去、得到利润,人们同样会发现,这个县的人马上就会表现出高度的“工匠精神”。所以,“工匠精神”并不是什么民族性,也不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稀缺精神,它只是一种市场现象。 罗永浩个人,也因为“工匠精神”没有得到利润的弥补,放弃了高唱“工匠精神”。 现在罗永浩做带货直播,是从鸡汤回归到市场。可以预料,罗永浩的带货直播,一定会对产品质量有要求,但一定也会综合考虑价格因素。如果他再一味强调质量不顾价格,粉丝的购买力也支持不了啊。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质量,才是明智的做法。 期待罗永浩获得一场市场精神的成功,也期待罗永浩能回头审视“工匠精神”。(原发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