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蛮:红色中国简史0094
到1940年初,仅仅只过了一年时间,全国大大小小的根据地数量就已经超过了40个,根据地的总人口达到了7,000万。虽然这些根据地大多位于农
村地区,并不能对日本人的统治带来直接威胁,然而他们广泛的分布却形成了极其现实的红色恐怖氛围。但凡方圆200里内有一个根据地存在,那么就没有任何人敢在明面上亲日。对这样头疼的局面,日本人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应对方式,他们只能不断的发起扫荡作战并将其常态化,称之为治安战。但是作战效果始终都很差。
根据地真正难过的日子是在1940年3月
之后。汪精卫在南京正式建立伪政权,汪精卫熟悉中国的底层政治规则,他一上来就大规模建立地方民团组织,拉拢地方士绅将他们统一任命为地方主官。根据地的士绅群体有了官职有了枪有了权,当然就不会再老实的听从中共的命令。这样的做法属于釜底抽薪,几乎瓦解了根据地的治理根基。于是敌后根据地纷纷陷入了剧烈的萎缩状态,这也是根据地发展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应对这样的困难局面,中共被迫发布了三三制的规则。也就是在根据地建立地方参议会,议员的构成由中共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1/3,中共党员不得占多数地位。这种权力让步显得不伦不类。
首先他还是在给人群贴身份标签。谁是党外进步人士谁是中间派,依然要由中共予以认定。其次谁有资格参选,依然要由中共审查之后决定。并且参议会的权利极其有限,仅仅只能对根据地的一些民生问题提供参考性建议,并不能对根据地的军政大事发挥任何影响力。因此,这样的搞法其实并不足以对抗汪精卫的地方新政。
敌后根据地的实际控制范围因此剧烈缩水。在被迫无奈之下,为了向广大的地方士绅显示武力,1940年8月至10月中共将华北地区分散的兵力全部集结起来,发起了百团大战。作战目标是破坏日本的铁路交通网,以及击杀分散在各地的民团组织。这次秀肌肉的行为只能说有效果,但是效果不大。
到1942年中,根据地的实际管控范围依然缩水了足足一半。
不过反过来,汪精卫的地方新政也意味着,他需要极其巨大的财力投入。在地方上维持数量庞大的民团组织,下沉到每个县每个乡,民团总人数以百万计。同时汪伪政府还要组建数量更为庞大的正规军,以协助日军作战。这种庞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很快就压垮了汪伪政府。到1942年汪伪政府就已经入不敷出,靠发债度日。再到1943年更是连债都借不到了。日本能够向汪伪政权提供的资金支持也非常有限。于是,汪伪政权只能向地方士绅阶层逼捐,逼不到就抄家。这种搞法只能将士绅群体逼到中共这一边。于是 1942年之后,敌后根据地的日子就一天天的好起来。到1943年中,敌后根据地的实际控制范围已经完全恢复,并具备了向外反击的能力。
Wow, history sure is full of unexpected twists and turns! It's fascinating to see how different strategies played out during that time period. #HistoryIsFullOfSurprises #NeverADullMo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