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dbean new post about | logout
 尽管疮并没有精准的定义,但痔很难被定义为疮

痔是最常见的肛门良性疾病,是指位于肛管内齿状线上方1.5~2cm的肛垫组织出现病理性肥大、异常移位以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

人们对痔的认识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至今对痔的本质和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目前存在两大学说,一是肛垫下移学说,二是血管源性学说

长期以来痔的传统概念主要源于广泛影响的静脉曲张学说,1975年Themson首次提出肛垫学说,即“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在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称肛垫(anal cushions),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为痔。” 

1994年Lorder等进一步提出内痔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痔的发生是由于固定肛垫的悬韧带Treitz肌和Park韧带发生损伤或断裂,导致肛垫的脱垂和下移引起——这就是痔发生的病因学现代概念

肛垫是肛管黏膜下组织及齿状线上区黏膜局部增厚所致,是人体解剖的正常结构,主要结构成分是黏膜上皮、血管及纤维肌性组织。肛垫上皮具有一定的免疫及内分泌功能,有精细的辨别觉,有多种化学性和机械性受体,对维持正常排便活动有极其重要意义

痔的组织切片中可见静脉扩张、管壁萎缩,其中层和外层的弹性组织常在不同程度上被纤维组织所代替,管内有一个或多个血栓形成

有时因静脉破裂出血,故血块也能在黏膜或皮肤下凝结,变成一个硬结节

栓塞的痔静脉易有急性或慢性继发感染,甚至表面形成溃疡

因此痔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出血、脱垂和肛门不适等

按发生部位的不同,痔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类:

1.内痔位于齿状线上方

表面为黏膜覆盖,是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及移位,包括血管丛扩张、纤维支持结构松弛或断裂。常见于直肠下端的左侧、右前和右后三处。初起内痔突向肠腔,日久可逐渐突出肛门外,表现为便血和脱垂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和(或)异常移位

2.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

表面由肛周皮肤覆盖,皮下血管丛扩张,表现为隆起的软团块,常指血管性外痔。另有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皮垂)和炎性外痔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

外痔又可分为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

3.混合痔在齿状线附近
为皮肤黏膜交界组织覆盖,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融合而成,兼有内痔和外痔的两种特点

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 https://pbs.twimg.com/media/F_NTr2UW0AAHim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