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dbean new post about | logout
 今天抽空听完3个半小时李翔对雷军造车的深度访谈。

录音在4月份,可能跟汽车发布会冲突,8天前李翔才放到小宇宙《高能量》。

https://t.co/xnObJeXqu7

雷军一直被称为“中关村劳模”。听了这个播客,感觉名不虚传。

用谷歌NotebookLM AI提问总结如下:

小米为什么造车?

雷军在调研后发现,手机和汽车行业正在深度融合,智能电动汽车本质上就像“带四个轮子的大号手机,小米如果不造车,就会面临人才流失、被汽车厂商反向进入手机领域等风险。

雷军认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最终会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全球只有5-8家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小米如果错失这个机会,未来发展空间将受到限制。

还有其他因素:
① 内部推动:董事会的推动和支持;小米内部的两次造车讨论。
② 外部影响:苹果、华为等科技公司纷纷入局造车。
③ 长期价值:通过造车打造人车家全生态闭环;通过造车推动品牌高端化和全球化

小米对大公司转型困难的认知:

偶像包袱: 大公司往往背负着过去的成功光环,容易高估自身实力,低估新领域的复杂性,导致目标设定过高,难以从零开始。

惯性思维: 大公司习惯了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论来解决问题,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例如,在短视频时代,大公司仍然使用传统的电视广告模式,导致效果不佳。

认知错位: 大公司对于自身所处阶段和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误以为拥有资源和技术就能在新领域轻松获胜,忽视了新业务的独特性和挑战。(感觉是一种资源诅咒)

小米汽车为什么那么重视女性用户?

小米手机早期专注于性能,无意中成为了一个“直男品牌”,大部分用户都是男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扩大市场份额,小米汽车决心要吸引更多女性用户。毕竟,如果只能服务一半的人群,市场份额永远比别人小。

女性在家庭汽车购买决策中拥有很大影响力,很多有一票“否决权”。 赢得女性用户的青睐,能够加快汽车的成交速度,甚至带动家庭购买多辆汽车。

小米意识到,过去在手机产品线布局上,等到想做女性友好的手机时,市场已经卷到了尾期,错失了先机。因此,在汽车业务上,小米决定从一开始就重视女性用户,避免重蹈覆辙。

为了做好小米汽车,雷军做了哪些产品用户调研工作,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竞品调研: 雷军及其团队收集了大量市面上受欢迎的车型,研究分析其设计特点,尤其关注车身比例和女性用户偏好。例如,他们发现特斯拉等好车的比例都比较好,而奔驰、保时捷等深受女性喜爱的车型设计则比较圆润。

用户访谈: 雷军及其团队与数百位潜在用户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他们的用车需求和痛点。雷军还亲自借了大约170辆各种车型,体验不同车型的驾驶感受,并询问车主购买原因、优缺点等。此外,小米还针对潜在用户进行了2000份问卷调查。

市场分析: 小米对不同城市的用户需求差异进行了大量分析。他们还调查了公司内部员工的购车情况,统计每种车型的比例等。

痛点挖掘: 通过用户访谈和市场分析,雷军及其团队深入挖掘用户痛点,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例如,他们发现很多女性用户在开车时担心被晒黑,于是投入很大精力解决了防晒问题,最终成为小米汽车的一大卖点。

值得学习的地方:

重视用户调研: 雷军在造车之前对汽车行业并不熟悉,但他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用户调研,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情况。

亲力亲为: 雷军不仅要求团队重视用户调研,自己也亲自参与其中,例如借车体验、与用户交流等。 这种亲力亲为的态度能够帮助他更直观地了解用户需求。

从用户痛点出发: 雷军及其团队在产品定义阶段就将用户痛点纳入考虑范围,并将其转化为产品卖点。

重视女性用户: 雷军意识到女性用户在汽车购买决策中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小米汽车的重要目标群体, 这对于改变小米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是什么?
用户导向,追求极致性价比: 小米汽车坚持“永远成功大于盈亏”的理念,以用户导向为原则,力求在保证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将价格定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内。

综合考虑成本、竞品和用户预期: 小米汽车的定价并非简单地根据成本来决定,而是综合考量成本、竞品价格和用户心理预期等多个因素。成本: 电池和续航是影响电动车成本的重要因素,小米汽车的配置和续航都高于同价位竞品,因此成本也相应更高。

竞品: 小米汽车将特斯拉Model 3 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定价策略上也参考了Model 3 的价格,最终将售价定为低于Model 3。

用户预期: 小米汽车在定价时,会进行市场调研和用户访谈,了解用户的价格接受度。最终的定价,既要让公司不至于亏损严重,又要让用户感觉有诚意。

初期采用高位定价策略: 小米汽车将自身定位为2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因此在初期采用高位定价策略,以保持其豪华车形象。

重视首批用户体验,以优惠政策提升吸引力: 小米汽车为首批用户提供了包含选配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用户购买。

雷军是如何解决团队共识问题的?

坦诚沟通,开诚布公: 在决定造车后,雷军组织团队进行了马拉松式的会议,有时从早上九点开到晚上十二点。 在会议中,他们共同探讨了小米造车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分析了其他大公司在新业务拓展中失败的原因。

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通过深入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团队最终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偶像包袱”、“惯性思维”和“认知错位”。 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即小米要以敬畏之心进入汽车行业,从零开始,避免重蹈覆辙。

明确目标,坚定信心: 雷军向团队明确了小米造车的目标是要打造一款高品质、高颜值的智能电动汽车,并坚定地表示小米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决心。

以身作则,凝聚力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汽车行业,雷军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调研和学习。他亲自借了 170 多辆车进行试驾体验,并考取了赛车执照, 还亲自去到零下四五十度的黑河和五十多度的吐鲁番进行测试。 他的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团队的士气,并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雷军成功地将一个 6000 多人的团队,其中大部分是新成员,融合成了一个目标一致、充满激情的团队。

雷军的幽默感体现在什么地方?

自嘲自己不懂穿搭,却因发布会着装被拿来与乔布斯、马斯克比较: 他表示,以前做手机发布会的时候,自己对服装和造型并没有太多讲究,都是直接穿着日常的T恤就上台了。后来大家把他和乔布斯放在一起比较,他自嘲说“我要学乔布斯,我应该穿圆领和高领长袖,我连这都不会吗”。对于与马斯克的对比,他则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马斯克有那套西装,而且自己有两套西装还换了一套。他自嘲说“我现在已经成了爽文第一男主了”,并表示“你们觉得都是胡编的”。

调侃自己如果做营销肯定能发财: 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产品卖得好而被夸营销做得好时,他表示“如果我真的是营销之神,我就准备开个公关公司了”。他还表示,自己开广告公司或者去做直播带货肯定能发财,但这不是他渴望的方向。

调侃自己被爽文“神化”: 他提到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关于他的“爽文”,并表示自己“烦的不得了”,因为这些爽文让他感觉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吹牛”。他还调侃说“大家就把所有的向往都放在我身上了,然后就编了一堆的爽文,很烦”。

小米造车和小米造手机策略上有什么不同?

核心技术策略不同:
手机初期: 早期做手机时,小米更倾向于整合产业链资源,注重模式创新和用户体验创新,在硬件和软件上以集成为主。例如,除了自主研发的 MIUI 系统外,其他方面更多地依赖供应商的技术。

造车阶段: 小米造车则反其道而行之,从一开始就决定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从底层平台到电机、电池、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都坚持自主研发或深度参与研发。例如,小米在电机方面,与全球顶级供应商联合研发,并自主研发了性能更强的电机。雷军认为汽车行业是“长跑”,需要夯实基础,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走得更远。

目标市场和用户群体定位不同:
手机初期: 早期小米手机主打高性能和性价比,无意中吸引了大量男性用户,形成了“直男品牌”的形象。

造车阶段: 小米造车明确提出要吸引更多女性用户,将“让一半的女生喜欢”作为产品定义的目标。为此,小米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外观的圆润、精致和美观,并针对女性用户在驾驶中关注的防晒问题,开发了防晒玻璃等功能。

产品研发策略不同:
手机初期: 小米手机早期追求快速迭代,以高性价比迅速打开市场。

造车阶段: 小米造车则采取了“先难后易”的策略,首款车型就选择了技术难度更高的轿车,并坚持高投入、高标准,力求打造一款高品质、高颜值的产品。雷军认为,与其快速推出产品,不如精雕细琢,打造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精品。

手机和造车阶段都沿用“小米”品牌,尽管在汽车领域,很多品牌都选择推出新品牌进军高端市场,但小米造车依然选择使用“小米”品牌。

雷军认为,小米汽车是小米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使用统一的品牌有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将小米的品牌理念和用户体验延伸到汽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