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关于幸福的研究很多。 比如犬儒学派的创始人安提西尼,最核心关注:劝勉人们必须做什么事情以便能够获得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认为幸福由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五个要素构成。 有人说:幸福就是你安于现状,不想作任何改变的状态。 也有人说:幸福是已得到满足的欲望与酝酿中的欲望之间的空当。既要看到世上的奇珍异宝,又要永远不忘记勺里的那两滴油。 但从生物学研究看,既没办法给幸福下定义,也没法测量。 生物学承认“快感”,也有比较容易的定义和测量方式。 所以美国独立宣言提到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能只是“生命和追求快感”。 GPT4对“快感”、“快乐”、“幸福”的解释 ① 快感(Pleasure): 短期的、即时的满足感。 ② 快乐(Happiness): 更深、更持久的愉悦状态,追求和实现目标带来的满足感。 ③ 幸福(Fulfillment): 广泛的、持久的、满意的生活状态,包括实现潜能、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生活有深度满足感。 快乐像是快感的升级加强版,但如何获得快乐,众说纷纭。 昔勒尼学派认为生活的目标就是体验快乐,因此主张抓住每一个机会去体验快乐。(从享乐适应理论看不可行) 犬儒学派主张禁欲的生活方式:他们论证说,如果要过良好的生活,你得接受几乎一无所有的状况。 最看重快乐这个问题的是佛教。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有系统地研究了快乐的本质和成因。 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想维持并增加这份愉快。 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远不满、永远不安。 从生物学看,佛的认知确实超前。 处理快乐和痛苦的神经机制完美地适应了远古稀缺的世界。 没有快乐,我们就不会吃东西、繁殖。 没有痛苦,我们就不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和死亡。 通过重复的快乐来提高我们的神经设定点,我们成为无尽的奋斗者,永远不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总是寻找更多。 基因(DNA)像撒旦,用一些稍纵即逝的快乐作为引诱,令人为之臣服,人类是“自私的基因”的奴隶。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性高潮: 演化就把快感当成奖赏,鼓励男女发生性行为、将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如果没有高潮,大家可能就不会那么热衷。 但同时,演化也确保高潮得迅速退去,永续不退,连觅食动力都没了,一样都完蛋。想想 James Olds和Peter Milner 1950年做的老鼠大脑刺激实验。 即使清醒认识到这些,可能也没什么大用,人就是是欲望的奴隶、基因的奴隶。 认命不认输的话,可以学习佛陀的冥想,保持内心平静,尽力活在当下。 ---- 文章创作过程: 1. Chrome插件notepal同步微信读书笔记到readwise 2. Readwise自动同步高亮到Heptabase 3. Heptabase搜索“幸福”、“快乐”等关键词找到相关书摘高亮。 4. 把这些相关书摘创建到同一个Map卡片。 5. 整理Map中卡片,配合GPT4,梳理成文。 过程很慢,不太会用卡片笔记法,平时也没整理固定卡片,几乎是内容的拼接,文章逻辑性有点差。 https://pbs.twimg.com/media/GDAYfipb0AAF-JD.jpg